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教师对中职学生的适应性

试论教师对中职学生的适应性

日期: 2009-11-13 4:15:24 浏览: 6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唐良平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由于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中职教育要培养出与社会有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适用型人才,教师则必须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主动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关键词:教师 心理素质 职业适应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教师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意识的“潜移默化”中职学校教师的崇高地位慢慢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只有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走出受人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走进一向被视为“凡夫俗子”的学生们中间,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应中职教育的实际,特别要注意适应自己的学生,否则你就不可能再回到受人崇拜的殿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首先必须学会适应。
一、加强教师责任感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职业教育态度。过去,教师以“园丁”或“蜡烛”似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职业理想。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园丁无论多勤奋似乎难以培育出参天的大树;蜡烛成了灰,却未必有人看到你流淌的泪痕,不少人就因为心理的失恒,看不到中职教师的光明前景。因此,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要不断地加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从新认识,牢牢树立起教师的责任感。
(一) 用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思维。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改变对他们不正确或不全面的看法,用换位思考或设身处地的逻辑去正确的看待每一个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把握教学的角色,适应学生需要,在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接受信息方面,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 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
(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听众,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学生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尊重、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个别厌学的学生应多方引导,避免采用简单说教、粗暴干涉的“高压政策"。如果迁就学生、放任不管都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畸形。
(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以免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预示或取代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在已出现的学生离家出走、社会暴力事件以及品德行为问题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心理学专家己向学校和家长们发出“好孩子是问题孩子”的警示。成绩好的学生或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就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努力、自律能力强,在学校一向得到老师的重视和爱护,家长对这些孩子也很放心,忽视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好学生”为了达到老师和父母心目“好孩子”的标准,在言行上过于苛刻要求自己,压抑了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一旦遭遇到挫折或接触社会便会产生内心冲突,引发意想不到的行为后果;而成绩差或表现不好的学生更容易被老师所嫌弃,家长也多以批评、指责的语言相待。学生一旦接受这种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将导致更为恶劣的行为表现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公平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应以其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影响自己的学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职业教师的重要作用尚未形成共识,因而中职学校的教师地位的,待遇低。但是中职学校的教师无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也无论他能把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中职教育教师要自我减压
(一)教师要有明确的自我价值观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教师的价值在不断改变。从社会对教师来看。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角色。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矛盾挤压,教师怎么当,没有心骨。为此,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价值观,找准自己的坐标,方向,轻松应付,得心应手。
(二)自我期望值不可过大,千万不能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应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若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学习掉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姑且不谈,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有偏颇。学生对教师的要求甚高,稍有不遂意,便认为你不合格,对此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评价学生对教师的看法。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如,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健康的教师,那 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 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 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 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 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四、重视学生自身发展与企业的适应
面对当前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多方引导加强学生思想文化建设,进一步强调对中职学生的管理,更要注重对企业现代管理的相对适应,加强社会实践管理能力的提高。
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在学校表现较好,但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其中一部分同学思想较松,对学习不严谨,行为不端,缺乏自尊心,自信心,追求名利和享受。为此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现象,不能一见了就心里“发毛”。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包容和宽容,以平和的心态去慢慢疏导。
泰罗及其以前的传统管理对人性作了错误的假设,其理论称X理论它的要点是:一般人的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1)人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
(2)缺乏进取心,不愿负责任,自愿听从指挥,安与现状,而没有创造性。
(3)容易受骗及受人煽动。
而麦格雷提出的Y理论其要点是:
(1)一般人的天性并不是好逸恶劳的,人们对工作的喜爱与憎恶取决于这种工作对他来说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
(2)人们对自己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外部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是不能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也不是唯一方法。
(3)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但会承担责任,而且会追求承担责任,缺乏雄心壮志不是人的天性。
(4)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
(5)在现代企业中,一般人的智慧潜力只是部分的得到发挥。
有的学生积极性和智慧得不到发挥是内外界的原因造成的。我认为管理工作应当为学生发挥其本性和聪明才智提供条件,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学生一但进入企业接受不了企业的严格管理及劳动管理模式 最终被企业淘汰,我们应以审视的眼光看待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学生管理,以企业的需要为导向重视学生的后期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 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