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职校物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中职校物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日期: 2013-9-11 0:00:57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朱秋红

中职校学生学习基础和现状分析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中职校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自我对学习的要求等普遍欠缺。工科(如电子电器、机械加工、机电维修、汽修等)各专业学生这方面情况尤其严重,他们大多数同学学习基础较差,知识缺漏较多,对物理学习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因此如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中职校物理教师必须加以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
中职校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分析
   1.教材的统一性和专业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工科各专业均把物理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开设,中职物理教材和普高物理教材一样,共有5个部分内容: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由于中职校与普高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且中职校各专业之间又存在较大差异,客观造成了各专业对物理教学各部分内容的需求也有所侧重。如果统一按教材要求进行教学,而不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其对物理知识基本需求,在教学中就不能做到因专业施教、因人施教,就不能根据不同对象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事倍功半。
   2.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的矛盾
   从人对事物认识规律看,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分别是认识事物的两个过程。认真听课、主动思考,通过教师讲授过程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这是认识的第一过程,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是认识事物的第二过程。物理教学最终目的是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并具备一定的思维及动手能力,能应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认识质的飞跃,目前现状要完成这个飞跃存在许多困难。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主动思考不够、动手愿望不强。教师更多的是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理论联系实际较少 ,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欠缺,即“知识传授多,应用指导少” ,这是中职校物理教学中的又一矛盾。?
  3.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矛盾
   从教学理论角度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是启发引导,主体作用是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独立思考,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面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通常讲授得多,学生思考、讨论、发问得少,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遇见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
   
三、中职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几个设想
    针对上述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基本矛盾,结合物理教学“二期课改”精神,笔者对中职物理教学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设想,根据中职学生现状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解决好教材内容取舍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
   中职校学生一般没有升学压力,教师不必围绕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教学上有一定主动权。这样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如:对电子电器、数控机床等专业的同学,力学、电学的相关内容是专业课程必要的基础知识,必须详细讲解,而原子物理部分可选择性略讲。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专业对电学知识要求较高,空调维修技术专业就需要学生掌握热力学知识等。这就需要教师预先研究各专业对物理知识的教学要求,做到“因专业施教”。
补缺补差,消除学习障碍
   在教学中面对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操之过急,对难点内容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逐步消除中职学生学习物理时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着认识能力提高而螺旋式上升。在教学中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要讲透,应该适度补充学生所缺乏初中物理、数学基本知识,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讲解习题时要注意其层次性,合理的铺设台阶,减低难度。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二定律”时,由于牛顿第二定律是联系力学和运动的桥梁,是我们解决许多力学问题的重要武器,是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非常重要,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简单应用。教学时应该由简单的应用开始,例题选取先从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入手,然后再分析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而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教学用书——物理。吴青梅主编)中第一道例题是:“ 一个滑雪运动员,~~ 沿山坡匀加速下滑,~~ 求滑雪运动员受到的阻力”。是一道已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求物体受力情况的题目。这道题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力的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点,属于动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目前中职校学生难度梯度较大。在教学中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处理,首先选取一道问答题:“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这个题目为了强化“F合=ma” F合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这个概念。第二题:选择一道在竖直方向已知受力情况,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的例题。第三题:选择一道在水平方向运动的汽车,已知运动情况,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解受力情况的例题。
三道例题在难度上逐步增加,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布置几道类似作业,巩固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书本上的例题,解决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运用就水到渠成了。
努力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
  “外因”是变化事物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根本。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老师是在做无用功。
   在“学”的方面,首先要明确与同学讲清物理学科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相互重要关系,学习物理课目的是为将来学习专业课程做准备,突出物理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打消他们对物理学习“无所谓”的态度,引导学生思想上重视物理学科,产生要学好物理的内趋力。
   在“教”的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状况,不要任意加深、加难教学内容,宁可放慢教学进度,也要让学生弄通弄懂。不宜频繁进行测验考试,人为制造二极分化,让部分成绩较差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要注意“兴趣——志趣——能力”三步曲。兴趣是一切伟大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兴趣培养是多方位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志趣培养是让学生多思、多想、多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启发、演示、讨论,以调动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而不能“满堂灌”。在教学中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可巧设悬念,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如由故事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架法国战机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飞行员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结果惊诧地发现他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是怎么回事?……。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适合各种层次学生都能参与解答的物理问题,预想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疑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从自己实际出发,开动脑筋去独立地解决问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
    在每次教学课结束前,可提出一个或几个和以后学习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思索如何解决?以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学习圆周运动基本概念后,可以让同学研究一下变速自行车的结构特点和变速原理,体验一下如何正确使用自行车变速器。使学生学习能力形成主要体现在能逐步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上。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果
   若要给学生“一碗水”,先教师要拥有“一池活水”。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制作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生动有趣的物理教学课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适合于学生进行自创实验的课件。比如进行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时,学生先在电脑上用课件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器材选择,制定实验步骤,预计实验结果,并通过多种方法比较、选择最佳方案,分析实验误差,然后再真刀实枪地利用器材做实验。这样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会有更加清晰地认识。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中职校物理教学实践中所得出的一点体会,提出来与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资源日趋丰富,这为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的教法,努力提高中职校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水平,为他们顺利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尽自己一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