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点反思

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点反思

日期: 2013-9-1 23:10:5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各种社会丑闻层出不穷。马加爵事件,李启铭事件正在提醒我们,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大学生素质经不住考验,大学的校园文化正在被侵蚀。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素质都已经开始被人质疑那么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还从何谈起。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反思当然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德育、、功利主义、教育质量
德育的缺失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与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强调不仅仅是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育。但长期以来,不少学校把教育简单的定义为教学、教书、传授知识,教育的任务被严重的曲解了。学校变成了生产人才的工厂,它们引进各种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深加工,把他们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商品。这严重违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为本”,要把立德树人放在突出的位置,但现在的教育是目中无人,学生根本无法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道德被普遍的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自然而然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国内外的思想家、教育学家都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曾指出大学应该具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修养,其中后者是大学的终极目标。而目前我国大学中的德育课时数少之又少,德育课被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学生去上课的目的却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而不是把课堂上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德育本身也很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但如今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想的那么亲密、融洽,学生与老师相处时间很少,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并无多大影响。再次,学校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不够,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这也就难怪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大学生的素质普遍的下降了。道德教育的缺失对于学生个人、学校、国家乃至社会的威胁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缺乏道德教育就无法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校缺乏道德教育就无法实现教育使命,无法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国家缺乏道德教育就无法提高国民素质,无法提升综合国力,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高校务必正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大学中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例如,核武器可以捍卫国家主权,但也有可能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各种有用的化学药剂也可以被人用来当作食品添加剂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从国家层面渗透到了大学层面。政府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量而降低了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要求,大学追求学校的排名与称号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注重个人的名利而松懈了自身的责任。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全面渗透,使得大学的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师生关系、办学行为、学术风气、人才培养发生了深刻而又令人焦虑的变化。大学的价值本应包括:实用的价值、知识的价值与至善的价值。但如今这种至善的价值取向已被抛至脑后。教师、学生、家长只重视教育的实用价值,名气大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就业率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大学本应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殿堂、时代精神的旗帜,教师本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本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未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知何时,大学人在开始迷失自己的方向,学校领导在政绩考核的重压下不顾学校自身的实力一味的强调把自己的学校做大做全,一些教师为了金钱、荣誉、享受,弄虚作假,权学交易,拉帮结派,丧失了大学教师的基本操守,败坏了大学的风气,一些学生浑浑噩噩的消磨青春,挥霍金钱,互相攀比,不学无术。[3]大学似乎不再是令人称羡的“象牙塔”,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生形象也不再那么高大。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危险性,它不仅会强化大学生态的普遍功利与极端浮躁,还会严重影响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谐社会的构建,污染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
三、大学教学质量的下降
  各种大学生社会丑闻的出现说明了我们教育的功能的发挥失常,质量的下滑。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到2005年我国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增长了366%和403%。并且这种趋势一直都是有增无减。到2008年为止,在校本专科生总规模达到2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3%,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5]我国高校数、高校生均数、高校教师数都以几倍至几十上百倍的速度增长。我国教育的这种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满足的学生与家庭对教育的需求。但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都得受各种外部条件的限制。高等教育扩张到现在的规模导致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许多高校负债累累,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异常困难,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学术造假等问题议论纷纷。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适当的扩张高等教育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记成本、不顾后路的人为扩展是极其危险的。学生的生均经费减少了,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逐渐变小,教学仪器设备不够,学校管理变难,办学环境变差等不得不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大学文凭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技能的培养日趋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家长、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满情绪并对其价值产生了质疑。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一些贫困地区的家长不再积极支持孩子上大学了。近年来,党和政府已把抓好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心了。其目的之一就是要纠正高等教育一段时间以来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偏向。高等教育必须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同步。
   大学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人才的集结地,科技创新的摇篮,它肩负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社会使命。在当今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但这并不是说经济是大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仍然是其全部的精神、文化活动。因此一切物质主义功利主义都应被驱逐出大学的校园,而人文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应在大学教育中得到彰显。市场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筑起一道防护墙以防止大学被市场化、功利化。[4]唯有如此校园中的不正之风才能被彻底清除,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大学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蔡元培著.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教育研究》编辑部.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学,2011
[4]顾远飞.市场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11
[5]廖志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非教育性倾向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
[6]杨玉良.大学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