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ERP与企业管理

ERP与企业管理

日期: 2009-4-26 19:27:03 浏览: 27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时至今日,在高速发展的IT行业,新软件新概念层出不穷,而以往的巨财已不再适应新形式下新的要求。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时代要求企业领导层寻找一种合理的适合自己企业的能提高资源配置效果的管理工具。而ERP的出现,对企业领导者而言,就象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看到不远处的一艘巨轮。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产品,在现今的企业管理模式进程中他不一定是最好的管理软件,但他一定是最适合企业的。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生存,更多的是需要发展、壮大,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寻求新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要不断的壮大企业的规模,企业领导者有必要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让信息化时代真正意义上做到信息的及时性,这就要求企业选择好的管理软件,就当前来说就是实施ERP有他的必要性。
关键字:ERP 企业成本 财务管理 物料管理 主生产计划
正文:ERP是在 MRP和 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MRP最初是一种库存执行标准,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市场订单或市场预测,结合企业实际库存和预期库存状况,决定生产过程和生产目标以及控制采购过程。MRPⅡ认为仅靠控制企业内部的实物流动是不够的,必须要把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集中到MRP中来。ERP的理念则是鉴于企业内部管理已转向企业外部,甚至把客户关系管理(CRM)和电子商务等也纳入企业管理内容。
ERP在实物流和资金流结合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从而成为解决生产型企业或流通型企业通过计划、生产、控制和分销、库存管理和资金流信息以及企业外部信息进行管理的最有力的工具,成为解决企业达到最高生产率、最低成本。尽力满足客户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管理决策平台。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需链管理。企业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先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原材料和配套件以及协作件的供应商。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对象,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现代管理观念的重大转变。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需链,是“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的核心思想。当遇到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这类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的供需链,形成“动态联盟”(或称“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包括产品研究开发)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这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的核心思想。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需链与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正是适应这种竞争形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
在供需链上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外,还有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就是说,供需链上有5种基本“流”在流动。
各种物料在供需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技术含量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因此,供需链有增值链(ValueAddedChain)的含义。不言而喻,只有当产品能够售出,增值才有意义。企业单靠成本、生产率或生产规模的优势打价格战是不够的,要靠物料价值的优势开展创新战,这才是企业竞争的真正出路,而ERP系统要提供企业分析物料增值过程的功能。
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自己流动,物料的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要靠人的劳动来实现,要靠企业的业务活动──工作流(WorkFlow)或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它们才能流动起来。工作流是决定各种流的流速和流量的,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BRP)研究的对象。ERP系统提供各种行业的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而且可以按照竞争形势的发展,随着企业工作流(业务流程)的改革在应用程序的操作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ERP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又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不开。
企业如何实施ERP
实施ERP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如何上ERP?如何控制ERP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人都是第一位的。
ERP是企业面对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它要求人们改变自身的习惯、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要求人们亲身参与变革,主动地寻求变革。变革的难度是每个人都不能忽视的。
在变革中有哪些关键的角色?这些角色在项目中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他们应该完成哪些具体的任务?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准确定位各角色(CEO、实施组长、中层经理、实施组、选型组、销售顾问、实施顾问)在ERP项目中的职责:首席执行官的工作,是作为一个ERP变革倡导者,为公司新的发展方向整合环境,阐释理念。实施组长要理论联系实际,把ERP理论和企业的实际业务、组织与人事实际、ERP项目的实际限制条件联系起来。要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计划、组织协调人员和时间安排,要善于发现ERP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和冲突,保证ERP项目的质量。ERP项目中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都是由中层经理们控制的,因此,要提供资源支持项目需求,要依照ERP项目需要作出决策,准确完成任务,并对项目提出建议、意见、即时的反馈。实施组是在实施组长领导下根据业务不同而划分的小组:如销售与分销组、计划与物流组、财务与会计组、IT技术组、其他职能组等等。他要实施完成ERP的各项任务并对各项功能、性能进行测试监视运行效果,对管理进行持续的改进。选型组由使用者、IT技术人员、财务人员、谈判人员和高层管理者组成,负责挑选能高效改进公司的业务运作方式,而且经济实用的ERP系统。销售顾问能快速准确发现商机,及时诊断出企业发展需要怎样的竞争力、需要什么样的ERP。能深入目标市场,挖掘出潜在的客户并为客户作好服务。因此,能从客户的角度对ERP提出建议。实施顾问的责任在于:确定企业对ERP的需求,分析建立ERP的可行性,科学制定ERP项目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与所实施的ERP系统的差距,拟订企业流程重组和管理改进方案。以及咨询培训等。只有分工合理,组织严密,运转有效,项目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企业“一把手”是成功实施ERP项目的关键人物.上不上ERP?实施ERP的目标是什么?就如同回答要不要买车?买车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一样,只有关键人物才能拍板,关键人物必须心中有数!企业一把手是实施ERP项目的关键角色,是ERP项目这个人的大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实施ERP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软件培训,不仅仅是一个IT项目,更是一个管理项目,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管理模式和业务架构转变、岗位职能调整等诸多方面。实施ERP必然涉及利益重组,甚至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ERP的实施常常会遇到或明或暗的阻力。只有一把手下定决心,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并落实在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和变革过程中的具体事项上,才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的实施ERP。
ERP标准成本体系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对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合,齐步前进,推动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朝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为了实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一、企业成本管理方法
1、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用来描述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产品过程中,其作业与产品价值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例如:存货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只起到有备无患的预防作用,它的存在并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因此应尽量减少这种作业成本。
半成品在企业生产部门的传送作业也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应运用网络规划的科学方法合理布局企业的生产车间其传,来减少半成品传送作业使送成本最小化。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企业必须严格区分价值增值作业与价值不增值作业,应尽量减少价值不增值作业从而减少企业生产成本。
2、零库存与准时生产
由于存货管理是价值不增值作业,所以目前许多企业追求零存货,但是,零存货给企业产品生产带来很大风险,一旦供货商违约延时供货或所供材料有质量问题,这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零存货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供货商与客户。
与此相关的就是及时生产方法-JIT,在这种生产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只有在接到订单时,才准时生产,并且生产线上的各种生产部件都在下一个生产步骤需要时生产。这种生产方法要求企业不但能及时、有序的获得各种订单并开发设计产品,同时也要求各种零部件具有高质量高水准、生产工人的技能熟练程度也要达到极高。
因为一旦一个生产环节出错,整个生产过程都要停下来。因此,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还要具有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一旦出现故障或产生废品要及时处理。
3、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管理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相关、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原材料、技术、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它是与产成品的独特性无关的重复执行的标准化方法和技术。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项作业,按此逐步转移,直到产品最终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
4、做好与供应链的连接
ERP的特征是信息一体化,这将使ERP在高交易强度及信息密度的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供应链管理工具是能把ERP转化成竞争优势的最明显地方之一,首先它能提供多种方法缩减内部供应链操作中的成本费用,其中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中的职能性仓库进行省略和合并来完成;其次是它能使自身的供应链和供应商的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容易,有效地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和库存;再次就是使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但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及时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而且能够大大缩短交货时间。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性能良好的ERP供应链管理工具可以缩短从客户订购到货物到达时间的20%~50%。
因此,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的过程,同时又是价值的形成过程。然而并非所有的作业都是价值增加作业,作业成本法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增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以至于最终减少成本。
5、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被认为是上世纪末最重要的成本管理研究课题之一,它的核心是产品要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西方制造业一大管理理念就是"质量是免费的(Quality is free)",也就是说高质量产品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获得的收益问题,因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如返修、销售退回等,要付出额外成本、大幅度冲减收益。
其内涵就是"为顾客提供质量上零缺陷的产品是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对待质量问题,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一定要结合企业的长期利益进行运用,追求质量上零缺陷的产品是企业不顾一切代价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劣质产品或不合格产品在目前买方市场条件下意味着企业要失去顾客、失去市场占有份额,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是应顾客的需求而设计产品,其终点是保证这种产品令顾客满意。
质量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满意的程度。追求质量当然要付出成本的,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它们是企业为确保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付出的费用。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大公司如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英国的英国通讯公司、日本的富士和丰田公司等都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他们90年代取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财务管理系统在ERP中的应用
新一代 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全球化财务管理支持的转变。这些转变具体体现在:
(一)、吸收并内嵌了国际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如支持凭证的集中式审核,加快了期末关封帐的速度,使得财务管理的效率得到提高;
集成,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也达到了无缝集成。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了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就以定单和项目会计为例,它是一个全面网络化的管理会计系统,带有定单成本结算的详细操作规程。该系统收集成本,并用计划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对比来协助对定单与项目的监控。系统提供了备选的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方案,从而有助于优化一个企业对其业务活动的计划与执行我们再以获利能力分析为例,哪一类产品或市场会产生最好的效益?一个特定的定单利润是怎样构成的?这些都是获利能力分析必须涉及的问题。获利能力分析模块将帮助找到答案。同时,销售、市场、产品管理、战略经营计划等模块也将根据从获利能力分析所提供的第一手来自市场的信息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公司因而能判断它目前在现存市场中的位置,并对新市场的潜力进行评估。
(三)、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并做到对业务活动的成本控制(如基于作业的成本控制,即ABC)。ERP的集成性。在ERP状态下,各种信息的集成将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必要条件。在ERP尚未导入之前,知识库的信息资讯是属于过时的,更多的是局部的信息、片面的信息,乃至失真的信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其它因素外,信息的集成机制不完善,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以往的会计信息系统在面临组织增减变化时,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修改与串联。在导入ERP之后,面对这样的变化,便可以很轻松地进行衔接,预算规划更为精确,控制更为落实,也使得实际发生的数字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分析、管理控制更为容易与快速。还有ERP的远见性。ERP系统的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会计子系统又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于一体。这种系统整合,及其系统的信息供给,有利于财务做前瞻性分析与预测;
(四)、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包括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需要服务。由于ERP的一些特点取代了传统会计功能的一大部分,因此导入ERP,实施ERP系统管理,对会计人员角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当企业导入ERP系统,许多资料直接由资料产生处的人员来键入,会计信息会在交易完成后自动入账,同时进入相关分类账,并自动产出报表,且许多资料直接从系统中即时存取。这样,许多原本由会计人员来完成的基础工作已被取代,而且,从作业的质量到速度,都比人工作业好得多。除了提供必须的财务报表外,能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并提供了方便于最终用户使用的财务建模和分析模块(如Oracle公司的Financial Analyzer 和OLAP);
(五)、支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同时也能支持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如提供多币种会计处理能力,支持各币种间的转换;支持多国会计实体的财务报表合并等。就以会计核算来讲它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变动过程及其结果。它有总帐、应收帐、应付帐、现金、固定资产、多币别等部分构成。因此,从物理曾面看,ERP的会计核算模块,涉及总帐模块、应收帐模块、应付帐模块、现金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多币制模块和工资核算模块。
再以会计核算中的现金管理模块为例,它主要是对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以及零用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核算。它包括对硬币、纸币、支票、汇票、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在ERP软件中,一般都具有票据维护、票据打印、付款维护、银行清单打印、付款查询、银行查询和支票查询等和现金有关的功能。此外,它还和应收帐、应付帐、总帐模块集成,自动产生凭证,过入总帐。
(六)支持基于Web的财务信息处理。为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基于Internet的应用系统(如销售订单处理等),部分财务信息可以通过Web方式收集和发展。(七)由于过去财务软件培训不需要制订详细的计划,而ERP项目的实施是很细致的工程服务,不仅体现在对产品和技术的了解上,还体现在对管理的理解,甚至于对整个行业的了解,其服务的难度比财务软件大得多。还有要注意ERP财务管理软件在销售、服务能力问题。不仅在ERP财务管理软件的产品和技术的了解上,还体现在对管理的理解,甚至于对整个行业的了解的问题。
(八)还有要完善ERP财务管理,培训也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在企业中大规模进行ERP时,一定要让这个企业各个阶段了解ERP。
ERP中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克服了传统财务管理工作的缺陷,还能够及时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以达到及时化、智能化,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起到预警的作用。
ERP应该以生产为核心,这点是业界公认的。但如何以生产为核心?却极少有详细的论述。根本原因在于“详细生产排程”这个技术瓶颈。
“详细的生产排”也就是生成“生产作业计划”的过程,可谓关系重大。企业制定生产计划的过程一般分成两部分,首先是生成“主生产计划”,其次是根据主生产计划生成“生产作业计划”。要得到“主生产计划”一般企业是从订单,部分企业是从市场预测,产生出一个包含生产品种、数量、时间的简单生产计划。基本是管理者在进行决策,人的因素起绝对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特定行业或者企业的特别计算方法,需经过一些四则运算式的统计分析,要求ERP软件做二次开发,但基本不存在技术难题。
但是,光有主生产计划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简单的主生产计划中的生产要求,要把它自动分解为复杂、具体的生产作业过程,这就是详细生产排程,这才是ERP系统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ERP系统真正的核心功能。只有从复杂、具体、详细的作业计划中,才能体现出ERP企业资源计划中的“R——资源”的存在;也只有从这个详细作业计划的“可行性”与“优化性”上,才能体现出“P——计划”的价值。有了“资源”,有了“计划”,才是真正的ERP系统。
一般说,生产作业计划越详细,它给出的信息越丰富、越有价值,相应计算起来也就越困难。生产作业计划越粗略,越接近主生产计划,信息越少、价值就越低。企业总是希望自动得到尽可能详细的作业计划。但是ERP在这方面遇到了真正的技术瓶颈。就我们目前所见,几乎全部的ERP生产管理都是从四则运算的主生产计划入手,重点利用BOM解决MRP物料需求计划,之后再解决生产过程的记录和统计。恰恰在企业最需要的详细作业计划方面最薄弱、最无所作为。
如想证明一下这个现状,去考察一下上了ERP的企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企业里无论ERP搞得怎么如火如荼,似乎都与生产调度人员无关。车间里或者生产线上的生产作业计划、生产过程的调度和管理仍然是在用最初最原始的那种老方式——多数时候是经验,有时候是感觉在起作用,加上少量的以EXCELL为工具的报表运算,虽老虽笨但是有效。ERP功能再强管得再宽似乎也管不到这里。结果,表面风风火火的ERP与企业最关键的生产过程发生了断层,从这个断层衍生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成为众家ERP软件难解之死结。最突出的一个:企业生产调度是要对企业最底层的生产资源——人员、设备、场地等,按照它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但是上层的ERP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去考虑这些资源和它们的能力,或者假设生产能力无限,或者按照一个人为定义的瓶颈资源进行简单四则计算。这种关键矛盾由于ERP技术瓶颈的存在而无法解决,ERP的前景可谓是不容乐观。
那,为什么主流ERP产品都无法做到详细生产排程呢?
那么,这到底有什么难的?为什么众多的名牌ERP企业都无法提供这种基本功能?ERP技术瓶颈到底在什么地方?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企业中直接干此工作的岗位——生产调度的职责说起。
一个企业的生产调度人员,首先是要对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烂熟于心,也就是全面了解企业到底是怎么进行生产的,熟悉其中每个细节,这是当一个生产调度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同样的,ERP要想干同样的事情也必须达到同样的前提条件:全面了解企业究竟是怎样进行生产的,每个细节都不能差!这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并不算难,但对于一个ERP系统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人称之为企业建模,这远不象建立BOM那么简单,其中涉及到的除了物料,还有工序、资源、时间、逻辑关系、规则、技术参数、成本等等错综复杂的生产信息,要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在一起,形成一套全面反应企业生产过程的基础数据,为以后的计算生产排程做好准备。ERP系统给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建模已经很复杂,更何况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建模方式千差万别,一套通用的软件如何应对?这是详细生产排程遇到的第一个技术难点。
且不说离散生产模式的电子、汽车行业与流程生产模式的化工、制药行业在基本生产方式上的巨大差别,就算同属电子、汽车行业,或者同属制药、化工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他们的生产方式在细节上仍然有很大的差别。一套ERP系统能以不变应万变统统接受这种差别吗?技术上很难!只好对每一个行业开发一个专用生产版本。但是行业版本到了企业里就能高枕无忧了吗?大的行业版本一般仍然无法满足行业内特定类别企业的细节差别,比如制药行业细分为“制剂药”和“原料药”,生产方式差别还是很大,需再开发更细分的小类别版本。可是属于同一小类别的不同企业还有自己的生产特性,针对不同企业的二次开发就类似于把企业的生产特征逐一写到程序中。且不说对生产系统的任何改动都要投入巨大人力,软件企业很难接受频繁和复杂的二次开发要求,更不用说企业生产过程一旦发生变化软件还是很难应对!很多企业的生产流程每隔几天就会变,而软件商不可能每天都重写代码。应变方式只能是降低企业的要求——生产流程建模与实际近似、大概差不多就行了。关键是用户会不会满意?忙了半天还是存在差距用不起来,损失就太大了。所以,除了部分大专院校的理论研究者,目前国内ERP厂商还没有尝试迈过详细生产流程建模的这第一道门坎。
建立生产模型,让软件接受企业的详细生产过程,这的确很麻烦,但并非是无法完成的,真正的难点在于下一步:根据模型和生产请求得到详细的作业计划,也就是详细生产排程。ERP的真正技术瓶颈就发生在这里。
详细生产排程的结果是“生产作业计划”,是针对每个人员每个设备的生产资源的工作计划。作业计划必须满足在生产工艺上不能有半点差错。首先,工序之间必须满足特定的逻辑关系,以及要求某些工序必须连续、同时、或者间隔进行等等,这是对作业计划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作业计划必须满足资源能力限制,一个资源在一个时间内只能干一件事情,生产作业计划中不能有资源冲突;最后,作业计划必须满足物料供应的限制,没有原材料不能开始生产。也就是说:作业计划必须同时满足多种复杂的约束条件。TOC约束理论早已有之,只是需要比较高级的算法和数学理论,在这方面需要进行长期投入才会有所收获。因此国内理论界对此的研究还很少。
有了按照TOC理论计算出来的计划,满足企业生产工艺要求是不是就行了?很遗憾,这还是差的很远。现在我们以一个假想例子来说明。
一个ERP生产调度系统,很顺利接受了某企业的全部生产细节,并计算出了一套生产作业计划,打印成一份给所有生产资源安排工作的作业计划。现在,由一个有经验的老调度师来决断这个ERP计划系统是不是可以用的,他将如何做?
首先,他会逐一检查每个工序的时间安排,看它们之间的次序和逻辑关系是不是符合企业生产工艺的逻辑关系要求;其次,他会观察这个计划中对每个资源的安排是不是合理,有没有一个时间干两个活这种冲突的情况发生;最后他要看在计划时间内物料能不能供应的上。这些都没有问题了,他必须承认:这个计划已经是一个‘可行’的计划了,也就是说,照此计划一定可以完成生产任务。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老调度师根据自己习惯的做法,也手工制定了一个作业计划,他把这两个计划一对比,发现问题了。手工的计划可以8个小时完成全部工作,而计算机的计划需要9个小时。或者手工计划可以在8:00完成而计算机的计划要在9:00点完成。原因在于:计算机对某几个工序的顺序安排虽然可行但是不合理,而老调度师根据长期经验早已清楚此时安排工序应该哪个先、哪个后、哪些并行比较好,结果可以得到更短时间完成的计划。这是一种优化安排,而计算机没有找到这种安排方法,所以计算机给出的是一个“可行”的,但是“不好”的计划!理想中计算机应自动找出一个比手工计划更优的排产方案结果,指导人如何工作。这样的软件才能体现出‘企业资源计划’的威力。否则,不能满足优化排程的软件在企业生产中还是无法代替手工。
这个例子凸现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关键技术瓶颈: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有无穷多种“可行”的安排方式,但是必须从其中找出一个“最优”的计划,即使不能达到最优,起码要比人的手工计划更优,这才是一套可用的生产排程软件,否则企业还是用不起来。
找出“可行”计划的难度已经很大,找出“优化”计划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处理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还要从几乎无穷多种满足约束的可行方案中找到优化排程方案。怎样才能找到这种优化的计划?这是ERP系统共同面对的真正瓶颈问题,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其中的关键在于算法,算法的基础是数学模型,特别是高级图论、离散数学、模糊数学与线性代数中的矢量矩阵等前沿技术。对此,国外已经作出了很多年的努力,其研究成果已形成了多个“APS先进生产排程”产品,发展出了几十种先进生产排程算法,比较常用的如:启发式图搜索法、禁忌搜索法、神经网络优化、遗传算法等,这些算法各有优劣,可用在不同场合。目前多种不同新算法的APS系统仍正在蓬勃发展中。
APS先进生产排程能否改变现状?
用一句话来形容APS的主要功能:可以自动给出“满足多种约束条件、手工排程难以找到的、优化的”排产方案。其实关键就是“可行”和“优化”这两个概念。这个说起来很简单的功能意义十分重大,它可以给传统ERP带来以下几个关键的变化:
1) 对企业来说,在不增加生产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最大限度发挥当前资源能力的方式实现了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目标。
2) APS排程的结果给出了精确的物料使用和产出的时间、品种、数量信息,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很多相关企业或者分厂、车间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SCM供应链”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每个企业的库存量。
3) APS可以用来做为生产决策的依据,它的排程计算结果不光可以作为生产计划,还可以通过不断what if的“试算”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生产决策依据。
4) 根据自动生成的作业计划还可以自动生成质检、成本、库存、采购、设备维护、销售、运输等计划。带动企业各个不同管理模块围绕生产运转,改进这些模块的运转方式,大大提高这些模块的运转效率,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但是,APS系统的开发难度很大,需要融合最前沿数学理论和最先进管理理论,专业人才很少,投资见效很慢,在国外APS系统价格非常昂贵。即使是世界性大ERP公司也很少独立投入力量研发,都是通过采购外插件直接引入相应功能。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除了个别公司外,基本停留在大学院校的实验室中。
再进一步,如果已经解决了优化排程问题,那么对APS来说又有什么技术瓶颈呢?
APS第一个最大的技术瓶颈就是它的运算时间问题。因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相当于临时改变了排产的初始条件,需要APS进行动态处理。APS系统能按照旧的条件制定计划也肯定能按照新的条件制定新计划。但是,它的‘操作-计算’时间是不是能赶上变化的时间,这是一个关键。如果APS录入新条件重排计划的时间是10分钟,它大概只能处理30分钟以上的突发事件,而无法处理30分钟以下的突发事件。动态处理突发事件对计算时间的严格要求必然引发APS算法和人机操作界面的不断优化,以及发展并行计算技术,这也是国外APS系统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APS的第二个技术瓶颈就是如何不断提升次优解的优化程度。如果不能得到最优解,那么需要找到一个尽可能接近最优的次优解。不同APS软件的算法不同,次优解的优化程度也不同,直接体现了其核心技术水平的高低。所以拿不同APS软件对相同问题进行处理,对比他们解答的优化程度和计算时间,很容易比出高下。易于进行同场竞技——这是APS系统与功能比较模糊难以一分高下的ERP系统一个很大的不同。这对用户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它给APS开发商以极大的压力。因此,不断提高速度,不断接近最优——这是所有APS系统始终不变的追求。
ERP与APS的结合是ERP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与当前BOM-MRP的简单运算和进销存财务功能相比,APS占据了ERP的核心功能,有极深的技术含量,更是未来SCM系统的基础功能。拥有这种核心技术的ERP公司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极大优势。目前国外企业早已经是磨刀霍霍,未来数年内,美国、德国、日本、台湾软件公司开发的结合了APS核心功能的ERP软件就有可能以低廉价格进入国内市场,那时国内ERP软件公司将难有还手之力。
由于生产排程技术瓶颈的存在,中国ERP软件行业已经远远落后,除了唯一一家专业开发APS系统的北京东方小吉星公司以外,绝大多数企业目前仍然停留在对BOM的低层次的完善和对进销存财务模块低水平重复开发上。由于一直拿不出足够的技术储备向瓶颈发起冲击,因此不重视基础技术储备的工作,甚至对目前状况视而不见;由于不重视基础技术的储备,所以更加无法解决瓶颈问题。目前这个恶性循环还在继续之中。从用友向台湾汉康大价钱买技术的挫折,以及神州数码引入鼎新生产模块的尴尬合作,国内ERP企业对此的无奈状态可见一斑。
在传统的MRP Ⅱ系统中,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一般包括处理预测、 客户定单输入、销售确认与合同承诺、合同冲销预测方法、销售分析、各地区、分 厂之间的需求以及备品备件需求等内容。在ERP 系统中,需求管理又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供需链管理的"龙头",决定整个企业的经营生产运作。市场的需求瞬息万变,做好需求管理,以企业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去迎接无限的机遇,为企业带来利润,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介绍制造业企业MRP Ⅱ/ERP系统的需 求管理,并把其含义扩展到不同层次物料的需求管理。什么是"物料"
既然谈物料需求管理,有必要先谈谈物料的定义。因为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教科书中,是没有"物料"这个名词的。
物料的英文在MRP Ⅱ/ERP系统中多数是"item",有的进口软件译为"项目"。但是对那些能支持"按设计专项订货(engineer to order)" 的单件/ 小批生产的软件,也就是有"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模块的软件,再把"item"译为"项目"就容易同"project" 混淆。此外,国内已公认把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译为"物料需求计划",这里aterial同item指的是同一个内容,因此,按中文用词严密的习惯,统称为物料。
物料的定义是:"为了产品销售,所有需要列入计划、控制库存、控制成本的一切物的统称",它的范围包括原材料、配方成分、配套件、标准件、毛坯、副产品、联产品、在制品、产成品甚至是设备备件、工艺装备、或某些能源,是组成物料清单(BOM) 的最基本元素。绝大多数物料是可以库存的,但也可以是非库存型的,如电能、或某种形式的"虚拟件";不论是否库存,都要列入计划并计算成本。总之,物料是计划的对象,也是库存和计算制造成本的对象。
而存在;没有需求的物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其次是物料的流动性,既然有需求,物料总是不断从供方向需方流动;物料的相关性决定了物料的流动性。最后,物料是有价值的,一方面它占用资金,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就要加快物料流动;而另一方面,在物料形态变化和流动的过程中,要用创新竞争(不仅是削价竞争),提高物料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周期、最优的服务,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价值并为企业自身带来相应的利润。这也是增值链(value-added chain)含义之所在。
三种特性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理解物料的管理特性有助于理解物料需求管理的特点。
物料的需求类型
就制造业来讲,由于物料需求来源的依据不同,MRP Ⅱ系统把物料分为"独立需求(independent demand)"和"相关需求(dependent demand)" 两大类。这是物料需求计划(MRP) 创始人、美国IBM 公司的专家Dr. Joseph A.Orlicky 在1965年首先提出来的。 位于产品结构最顶层的是销售的产品,其需求是由市场或客户订货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企业外部的因素决定的,称为"独立需求"。而构成销售产品的各种零部件、配套件、毛坯、原材料等在产品结构中最顶层以下的各层物料,它们的需求是由销售产品的需求决定的,称为"相关需求"。有些物料具有双重性质,如某些零部件可以安装在产品上,也可以作为备品备件直接出售。可见,只要管理好独立需求(销售产品的需求),其余一切物料的需求计划都可以根据产品结构或物料清单按照MRP 运算逻辑得出。物料清单是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管理文件,如果缺少MRP 软件的支持,建立复杂产品的物料清单是有困难的。这说明: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物料需求管理的三项主要处理过程
按照供需链管理的思想,需求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概括起来有三个过程,即:了解需求、获取需求、保证需求。前两个过程主要是处理"独立需求";后一个过程主要是处理"相关需求
了解需求
所谓了解需求是指市场分析、销售分析、建立同客户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了解需求方面,传统的MRP Ⅱ系统,由于是面向企业内部的,还仅限于一种等待客户上门接受定单的被动姿态,这在剧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主动出击。建立"竞争情报网","刺探"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类客户的需求。这里,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企业纳了税,尽了义务,就应当有权无偿享受必要的行业和地区需求和发展信息,以利于公平竞争。通常,市场分析是指对未来销售行为的定位和估计,包括对技术和产品发展的预测、开拓新的市场或增加市场份额、创造需求、寻找新的增长点。而销售分析是指对已发生销售行为的分析,这里,联机分析处理(OLAP)技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当企业发现一种产品销售额下降,必须弄清究竟是哪些地区甚至哪个具体城市、哪类销售渠道、哪类产品的影响;在产品性能、质量、价格和服务上同竞争对手有什么差异;有无时间和季节波动的影响。只有掌握具体、细致和实时的信息,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时,仅仅改善一下售后服务,就能使销售额明显上升。
据资料介绍,得到一个新客户所花的代价,往往是保持一个老客户所需代价的6~10 倍。因此,要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企业获得需求的一项重要经营策略。在保持长期合作伙伴的同时,也要有所筛选,根据企业赢利和客户业绩分析,终止同那些信誉不好的客户的商务关系。这类分析,都需要MRP Ⅱ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获取需求了解需求并不等于获取需求,不等于合同就一定能拿到手。在获取需求上,不仅信息技术的支持是绝对必要的,还需要有机智灵活的营销战略。有一个很好的实例:某塑料制品企业从Inernet 上得知,全球塑料原料供过于求,预计价格会大幅度下跌。于是在一个工程项目上,企业决定按盈亏平衡点以其它企业不敢想象的低价格投标,赢得了合同。不久,原料价格大跌,企业依然获得可观的利润。这里,Internet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而企业家的智慧和胆略同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获取需求往往表现在时间上的竞争--抢在竞争对手之前,以最快的速度回答客户的询价,报出可靠的承诺。面对客户询问,任何地点的销售人员,都要能及时访问企业遍布各地仓库的库存状态,调用生产信息,对需求计划和企业能力和资源进行模拟,寻求优化方案,落实交货期。必要时组织有关合作伙伴形成敏捷制造的动态联盟(虚拟企业),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些都离不开Intranet、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 可以同步运行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的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技术、分销需求计划(DRP) 和MPS/MRP的模拟功能等信息技术。
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一定要下力气争取。有些情况,企业还要根据获利性大小进行选择。获利性分析是物料需求管理要用到的一项重要功能,企业应当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制造最增值的产品,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客户的信用或信誉,长期拖欠的货款不是企业到手的销售收入,而且存在成为坏帐的危险。客户信誉分析在了解和获取需求阶段都是物料需求管理要用到的重要功能。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物料需求管理又会有新的内容。客户可以随时从网
上了解企业的产品,企业也可以从网上了解市场需求,简化和加快交易程序,使企业有更多获取需求的机会。
保证需求
企业拿到订单后,必须保证按客户需求履行合同,企业履约率是持续不断地获取更多需求订单的前提。不同类型的物料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其需求量。在MRP Ⅱ系统中,针对独立需求件的计划称为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简称MPS), 计划对象的种类较少;针对相关需求件的计划称为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简称MRP), 物料种类和数量繁多。企业的生产加工计划和物资供应计划是通过展开物料清单由MRP 一揽子形成的,简化了编制计划的方法,提高编制计划的效率,保证了需求的一致性,也体现了信息集成的优势。 MRP Ⅱ系统的计划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优先级的计划(priorityplann-ing), 按照客户要求的实际交货顺序,安排制造计划的优先顺序。为了区别优先级,按季或月安排计划是不够的,必须把时间段细划到周或日,通称为分时段计划(time-phased planning)。只有按优先级处理物料需求,才能保证物料按照需求的顺序不停顿地通畅流动,同时,使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后,为了迅速响应环境的瞬息变化,它又是一种可以不断及时修正的计划(ongoing planning)。
这些特点是保证需求所不可缺少的,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除了MPS/MRP 制造计划外,运输及发货计划、地区间仓库调拨计划同样不可忽视,这是ERP 区别于MRP Ⅱ的一个特点。必须考虑整个供需链的各个环节的计划,只有使客户按合同得到所需的商品,才是真正保证了需求。
物料需求管理同其它技术的关系
当前市场竞争,突出反映在时间的竞争上。客户从签订合同到收到商品的周期称为需求周期,企业从开始下达计划到把商品交到客户手中的周期称为生产周期(总提前期)。生产周期与需求周期的比值称为P/D 比,P/D 值越大,客户满意度越大。 交货期最短的是现货生产(make-to-stock,MTS),其次是订货组装(assemble-to-order,ATO),再次是订单生产(make-to-order,MTO);最长的是按订单设计(engineer-to-order,ETO),P/D 比为 1。对后三种类型,产品设计的影响很大,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用最少量规格的原材料,制造出众多的零件,用最少品种的零件组装成性能规格众多的各种产品。MRP Ⅱ/ERP系统主要是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为了缩短交货期,必须从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开始入手;如采用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把 CAD/CAPP/CAM 平行顺序地同步运行的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等。为了缩短生产周期,还必须运用工业工程改进工艺和技术措施,降低更换品种的时间,尽量按照需求量来确定生产批量,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此外,为了减少由于质量或设备故障造成计划失效、交货延误,要用到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简 称SPC)和预防性设备维护(reventive maintenance, 简 称PM)等先进的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技术,防范于未然。这也是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管理是一种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既要有经营战略,又 要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也说明,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在企业领导决策层的正确经营战略指引下,同先进的管理思想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结语: 可以说,ERP系统代表了国际上管理软件发展的潮流。ERP软件,应当被看成是企业管理软件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单一的企业管理管理向全面企业管理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环节。ERP项目是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或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这不仅仅是因为整个管理系统基于ERP、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而且是从本质上深刻地揭示了企业应用ERP与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和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关系。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ERP项目是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主要是促使广大企业能从管理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认识ERP思想和作用,ERP与信息的集成和处理,以及ERP思想与ERP软件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应用ERP的根本目的和意义,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ERP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方言:《ERP中的财务管理》,计算机世界,2004.2;
[2] 王纹、孙健:《ERP中的资金管理》,计算机世界,2004.3;
李波.中国企业ERP实施分析及展望[J].工业企业管理,2001(9)
陈志祥.我国企业ERP系统实施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