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

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

日期: 2011-1-13 17:40:5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都职教集团综合教育系 冷琪

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近年来,职业教育为适应高科技、快节奏、多竞争的社会发展,承受着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接受挑战,努力学会适应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陷入了暂时的困境。职业院校教师面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心理上充满压力和挫折感。这不仅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心理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倦怠 社会心理学 成就动机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写道“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现如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在一定时间内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梁先生所说的 “天下第一等苦人”比起百年前又多了许多。一个人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与情绪紧张之下,则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人对工作忧郁、烦恼,甚至恐惧,职业倦怠慢慢吞蚀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威胁着个人健康,降低工作效率。这些厌恶自己本业的人,也是工作单位中有害之人,他们可能将苦闷的情绪传开去,使其周围的一切都暗淡无光,死气沉沉。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学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伴随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院校的教师,正处于因职业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困境中,心理充满压力和挫折感。在适应这种变革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感受到困惑;在挫折中,有的教师又感到失落,学生更加厌学,教学质量降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还直接影响经济进步、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中国经济腾飞的步伐。
   在这种新的历史时期,针对这部分教师的心理状态,探讨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求对策,已是刻不容缓。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素质,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这种状态在根本上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只是不能从工作中得到回报(回报的形式可以是成功、进步、他人的承认和欣赏)。马斯来赫将职业倦怠分为三个亚成分: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人格解体(指对服务对象做出冷淡和没有感情的反应)、降低的个人成就感。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于成就动机无法实现。
   1.社会动机概述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个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①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就越高。
   ②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很有把握的事情,风险小,对个体缺乏挑战性;无获胜机会的事情,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这两种情况下,目标的价值都比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
   ③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
   二.职业倦怠的不良心理表现
   联系动机的产生过程理论,可以得知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发展经历三种心理反应:首先,情绪衰竭 。这个阶段的教师常常表现为疲劳、烦躁、过敏、情绪紧张。其次,非人性化(根据教师倦怠的实际表现,在下文中我们用工作态度应付来描述)。一般通过工作懈怠应付、与学生的联系减少表现出来;教师不愿深入细致的写教案备课,不愿与学生接触,从行动上、心理上疏远学生,常常对学生发无名火,甚至谩骂和体罚学生。再次,个人成就感降低。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会对工作不满意,不再做出努力,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失败感,容易引发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1.成就感降低
   职业院校教师最严重的倦怠感表现为成就感降低,不少教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单调,很少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和满足,感到工作费时费力且成效不明,效率低。58.3%的人觉得从事的工作价值不大,社会并不认可,在职业教育中很难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甚至一部分教师觉得现在的工作让人心力衰竭,想早点退休。
   2.应付态度
   有的教师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苟安,只求无过,不求有功。上课早退,不编写或不按规定编写教案,不批改或不按规定认真批改作业;不按规定组织实施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随意更改;考试中不能很好履行监考人员职责,学生的结构成绩不能按规定真实、公平的赋值,随意划分;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班主任职责等等。有的教师平时不重视学习,不注意自身知识的更新,机械地重复多年来的教学内容,虽然课堂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得当,授课时讲得“头头是道”,表面看起来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听下来满意,而实际上是对学生传授了一些过时无用的东西,学生实质上受到了的蒙骗。
   3.厌教心理
   人体对事物的喜恶态度来自于该事物能否满足他的需要。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也源于教师职业能否满足其各种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可分为5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5种需要分为两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在当前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大环境中,教师职业可以满足低级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职业院校教师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使教师的生活水平处于社会中等水平,但与满足高级需要还有距离。尽管各个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又相互重叠的,但在生活稳定、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人们势必产生对高级需要的向往与追求,并以高级需要的满足程度为对人生满意与否的标杆。再加上职业教育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当前教师职业不能满足教师的高级需要,必然会影响从教人员对本职业的喜恶态度,并容易产生“厌教情绪”。具体表现,教师上课精神不振,面色冷漠,语言干瘪乏味,只顾个人讲解,而无兴趣去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活动似乎出于勉强应付。教师的厌倦心理,不仅会危害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而且会压抑、损伤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牺牲者”。
   4.偏极观念
   有的老师从言行举止中不经意的表现出对现代学生的认知发生障碍,觉得当今学生的行为观念在自己看来都那么不可理解,把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是品质问题,上纲上线。把学生幼稚的违纪行为严重化,无意的行为动机化,或把学生的教育幼儿化,视他们为年幼无知的幼儿;不尊重学生逐步独立的人格,忽视学生逐步养成的个性特征;不能用客观的眼光洞察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闪光点;不善于捕捉落后学生缓慢的、曲折的进步轨迹。这种顽固的心理偏见,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这种缺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终构筑起师生情感的鸿沟。
   5.忧虑情绪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有各不相同的理想追求。青年教师热情高,干劲大,想挑大梁,想干一番事业,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美好的理想色彩;但是,一部分青年教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或者教育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怀疑自己的工作前途,甚至感到怀才不遇或被埋没,表现出郁闷、压抑和挫折感等。中年教师肩挑重担,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他们很自然地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信任和公正评价;但很有可能因多方面原因而不能称心如意,也表现出心理失衡、空虚、失落、消沉等。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也需要。但现实中,教师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得不到满足,处于一种怀才不遇、忧虑苦闷的心理状态。“现实的东西不理想,理想的东西不现实”,这种情况下,加剧了富有高度责任心教师的焦虑。
   6.无望失落
   自我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要。教师不仅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并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且能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然而,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成就不像其它行业在短期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教师的期望目标不能在近期内实现。长此下去,教师的成就感降低,不愿再做努力,表现出对前途的无望,理想实现的失落。现实中学生素质下降,“教学相长”无以实现,造成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与现实的“壮志难酬”。另一方面,评职的竞争,加之自身智能的差异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及主观因素的不足,往往使教师难以如愿,造成心理严重失衡,导致消极、郁闷或对什么都不如意的失落心态。以致对待本职工作,心理和行为上都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马马虎虎,甚至懒于应付,专心致志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便无从谈起。
   三.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国外许多研究说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然而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差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教师社会地位因素如工资待遇低,学习进修机会少;第三是组织因素如与学院的领导、管理制度相关的因素;第四是职业教育特点因素如工作内容多元化、社会竞争激烈等;第五是个人因素,包括自身的知识水平、自身的家庭环境、自身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
   1.生源素质普遍偏低
   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相对来说参差不齐。同时,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和提高办学效益,他们根本无暇考虑生源的质量。由于绝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非常薄弱,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只好降低对学生的标准,大部分教师很难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和个人的成就感;另外,不少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动机弱,对教师而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感觉到疲倦。在调查中,很多教师表示在讲台上有种“曲高和寡”的感觉,也有“孺子不可教也”的感叹。这一方面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其缺乏工作动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加大了难度。另外学生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也加大了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教育对象的种种问题是职业院校教师个人成就感低、工作动力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师社会支持相对较低、发展机会较少
   国外的许多研究发现,学校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很重要的成分,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教师所获得的来自组织、学校方面的支持和关心处于较低水平。人之所以要工作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工作的结果,如工资、奖金等可以满足他的物质需要;二是工作本身也会使其产生诸如成就、责任、受人尊重等心理感受,满足精神的需要。但教师的工作,在这两方面都有些缺乏,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促发条件。
   专业发展机会与教师的职业态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学院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使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仍然是招生、就业、生存、升格、合并等问题。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和教育体制的问题,教师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不能进修使教师知识老化,能力衰竭。加之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硬件配套跟不上,教师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所有这些都为学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内部环境。学院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学院氛围好,教师集体意识强,上下级关系融洽,意见容易得到沟通,教师就能体验到安全感,充满自信和自尊。这都有助于缓冲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降低教师倦怠的发生。
   3.教师角色的混乱、冲突,而期待很高
   很多研究都指出,职业角色混乱、角色冲突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所谓职业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现象往往是因其所在组织未能对其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或者未按规定担任而造成的。而角色冲突常常发生在从业者感到组织所提出的要求前后不一、相互矛盾或不恰当的时候。
   我国职业教育既要承担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学历教育),又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技术和技能)。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于由中专学校改制而成的学院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跨越式的挑战。这些角色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多种角色在时间和空间上常有延续和交叉,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角色并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角色调节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
   4.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意识偏低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的外力作用都必须通过教师内因发生作用。因此,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需要和动机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关键。绝大多数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规划意识不强,缺乏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导致专业发展的方向性不明确。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5.教师个人因素
   职业倦怠源可以是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因素,其中个人因素特别是人格特征等影响着个体是否成为倦怠型教师的可能性。从个人因素方面来看,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有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差,职业角色不明确,工作准备不足,自身的教育理念不新与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1)教师是否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
   任何职业只要热爱它,你才会全身心地去投入,才能将工作做好。然而,通过调查却发现,绝大部分高职教师并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并未体验到教学的乐趣,也就不会将高等职业教育视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在压力与困难面前也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
   (2)某些人格特征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格特征概括起来是: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等。因为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使得他们不安心于高等职业教育。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以及自信心的缺失会使他们更容易遇到困难和压力,也容易对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采取回避态度。而对自己的优缺点没有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会使他们较之他人更容易遭受挫折。教师的某些不良的性格因素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大敌,如恃强、冷漠自私、自卑软弱、偏激狭隘、求全责备等。
   (3)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
   一般来说,教师如果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能力素养,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会相对较少,即使遇到了,凭借自身良好的素质,也能较为妥善地解决和缓减,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大多数教师外出进修机会少,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发展水平不高,这些也使得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总之,造成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因素,对造成学院教师职业倦怠起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内部领导管理水平因素对造成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起关键作用;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因素,是造成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个人“免疾”力差是造成一些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因素。
   四.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职业院校教师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是客观事实,职业倦怠影响着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原因和表现,需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面采取措施,内外合力帮助教师预防、缓解和摆脱职业倦怠,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1.不断改善职教的社会环境
   (1)树立职教新观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轻职业教育。如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正是提供这种人才的重要来源。所以需要全社会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环境。
   作为职业教育自身,更应当积极地走出去发展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自我发展的优势赢得社会的认同。目前,面对教育对象变化,教育环境改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够正确面对目前职业学校遇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集中精力解决新问题,而不会总与以前比较,给自己增加压力,在教书育人之中将这种压力以不恰当形式表达出来。
   (2)改革职校办学体制
   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首先来自于学生素质较低。面对新的教育对象,需要职业院校改革旧有的办学体制,用新的思想、新的体制去适应新的环境和对象。
   首先,确立新的职校招生观。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责任应是面向较为广泛的学生来源和采取灵活的培养模式”,让凡有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和取得职业资格愿望的人,都能够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定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生源有更高的、较为整齐划一的理想的文化基础水平,应从与大学争生源的被动中解脱出来。
   其次,改革教育教学制度。根据参差不齐的学生特点,实行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因材施,因人而异的素质教育理念。确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进行“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模式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行“以技能培养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改革。
   最后,应充分利用社会、地方、企业的资源办学校,减轻自身办学的重重压力。
   (3)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社会地位
   调查表明,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影响深远。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让他们的心灵得到社会的呵护和慰藉。
   2.增强“自我强度”
   外在的压力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但社会的发展是一己之力所不可控制的——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进程,但面对压力,我们可以调整自我状态,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摆脱倦怠的不良心理。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河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即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仅仅被动地寄希望于外在压力减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通过自身学习和努力,增强”自我强度”,提高适应挫折的能力,这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根本所在。
   (1)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
   国家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应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
   教师必须进行自我调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善于掌握自己,克服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它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成就,也关系自身的健康。不会正确地抑制每日每时的激动,不会掌握局面,是最折磨教师的心脏,消熬教师的神经系统的事。”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压力无处不在,教师要勇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体策略如下:
   (3)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对于职业倦怠,教师首先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其一,应认识到职业倦怠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种不良的“病症”,会造成他们的教育、教学品质低劣以及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决不能听之任之。其次,职业倦怠在教师行业中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因此,教师必须清楚什么是职业倦怠,有何典型症状以及有何征兆等。认识了这些,教师就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解决职业倦怠”。它可能一次又一次的潜入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会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很长的恢复时期。”
   (4)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
   任何外在的制度都不可能将教师的一切行为都置于监督之下,而且任何制度的要求都要在具体情境中才能落实,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内在的约束机制起作用的话,所有的外在的监督效果也未必明显。所以,教师的行为需要有一个“自监督”的机制存在,这个自监督的机制实际上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种道德也会以职业良心和信念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监督机制。这种内在心理机制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良心,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感。实践证明,规范学院教师的思想行为是强化教师的良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可促使教师在强大的内在力量的推动下,在社会舆论的鼓舞和鞭策下,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首先,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教师自我激励是指教师主动地与自身消极因素作斗争,把内在的自我完善欲望转化为不懈的实践努力,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保持教学行为具有振奋、高效的动力状态的活动,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正如美国激励大师吉米•道南所说的:“一个人怎样开始激励别人呢?方法是先激励自己,你自己没有积极性,是不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你自己没有信念,是不能使别人有信念的。”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就要确立合理的抱负水平,充分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多元化。
   其次,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所谓思维的弹性化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时,要有“山高自有行人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洒脱气慨,冷静地应付各种变化,以减缓精神紧张和心理波动。一个富有弹性思维的人,比较容易对付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因为困难和挫折的程度,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体验;困难和挫折的转机,取决于当事人对困难和挫折所持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弹性思维,化逆境为顺境、变挫折为动力、化不和为友情,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西方谚语:“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
   第三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会做人、会做事,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引路人,他要引导学生选择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人格的力量远远大于知识的力量。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人,要有高尚的师德。人格、道德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比其他任何职业都显得重要。的确,要做到大师级是非常不易的,但只有本身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最后,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教师要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除了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须有一个良好的内部心理环境,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当身处困境,挫折、失落、失意……不尽如人意现象发生时,学会用回避,变换环境、宣泄、转视、自慰、补偿、升华、幽默等方法理智面对。积极的心态有赖于丰富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全面的、丰富的个体生活内容对形成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正如MaSlach所指出的“当你的全部世界仅仅是你的工作而无其他时,那么当你的工作出现问题时,你整个世界就会彻底地陷落。你的能力感、你的自尊、你的个人定位等都依赖于你的生活,而如果你的生活如此狭窄,那么它们就会是动荡、不牢固的。”只有在个人生活和专业工作两方面都发展丰富、全面的个人生活,才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避免倦怠的发生。
   总结: 概括而言,帮助学院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首先,应当改善职教社会大环境,确立职业教育重要的社会地位,建立职业院校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其次,职业院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更应当高瞻远瞩,明确自身优势,把握办学方向,不断改进管理,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团结的内部环境,给教师提供切身的温暖,以消除其不满情绪。教师是一个注重精神的群体,从组织角度来说,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个性化”发展的管理模式是保持教师职业热情的重要保障,进行民主、开放、和谐的组织制度建设是学校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最有效途径。最后,作为教师个人也应当不断学习应对不良环境的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免疫”能力,尽快从倦怠的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以“阳光”的心态完成职业教师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张作俭.管理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71-201
   [3] 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26-27
   [4] 刑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61-163
   [5] 陈明丽等.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8(3):123-128
   [6] 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