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挑战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挑战

日期: 2010-7-18 1:52:00 浏览: 1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高 宏

           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关专家指出,教育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是将富余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个政策顺利进行有赖于农村劳动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取决于农村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此教育部们指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教育系统大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职业、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海网

当前中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而统计显示,2002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85万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2.5%。由于大量没有打工所需一技之长,导致出现了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批进城农民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象。据统计1997—1999年“回流”的民工中,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0%的农村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计划,为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开拓了发展的广阔田地,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创新。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办学指导思想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福斯特就指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职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成为成功的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应抓住劳动力转移的大气候,坚决以就业为导向,而不再大搞升学导向、学科导向和文凭导向,学校自身的发展要从过去靠行政推动转向更多的靠市场拉动,应该靠服务学校的技术优势求得支持,靠为农民和社会作贡献求得发展。学校的领导者既要有教育家的学识,也应有企业家的眼光,要有经营意识,就是说要经营进门来的农民学生,通过学校对他们的加工,给他们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出学校后能够去创业、去打工,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农村职业学校应根据所培养学生在市场上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市场模式。如果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进入不了市场,就不了业,那就意味着这个农村劳动力没有进行转移,那么这个学校的办学就是失败的。
二、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不断创新办学模式
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职能上应进一步合理延伸,把教育教学与就业服务紧密的结合起来,比如积极和职业中介服务相结合,实行产学合作,订单培养。
在办学层次上应不断创新和灵活。应取消招生的年龄限制,突出技能型培训和中短期为主,努力提高投入产出大效益。可以鼓励实施一些灵活学制如“1+2”、“2+1”、“1+1+1”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弹性学制或注册入学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通过灵活多学制把各方面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实现农民劳动力大转移。
在办学体制上应多样化,积极鼓励和支持集体和个人创办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校,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能积极主动的为民办职业和成人教育解决办学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办学机制上还应注意充分发挥和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及就业优势,扩大让这些城市和地区向西部和农村的招生规模,以促进职业教育地区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分段培养等,这样既有利于促进西部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转移就业,又满足了东部地区和城市对较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逐步形成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三、完善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帮助进城农民改善就业环境
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的“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文件要求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并首次提出了“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只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2.5%,这一方面因为大量农村劳动力既没有打工所需要的一技之长,同时也缺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致使他们难以适应就业和城市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因为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还没有摆脱“农”的思想束缚。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大胆跳出“农门”。据2001年统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市场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适应这种社会需要,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另外还可以确定一批城市职业学校或成人学校对进城就业农民进行培训,内容既可以包括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也可以是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夜校、周末等,以此来帮助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完成学业或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早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总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受教育劳动力的健康生活及收入增加结合起来,才不失为真正的科学教育。
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同时,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党中央的农民持续增收战略和教育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但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实行优胜劣汰,避免造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立一套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教育监控机制和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定位和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体系,这里除了包括对学生知识的考核外,更应该包括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核,如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成才能力等等,而且在考核的方式和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创新。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和行业对学校的评价体系,这里除了对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市场上的就业、创业、成才等评价外,还应对职业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情况如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等进行评价。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大形势下,启动机制和质量评估机制同时运作和完善是对实现党的“三农”政策和农民持续增收政策的有利保障。
五、要有大局观念,不计较眼前利益得失,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又发了1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表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限,在对教育的投入上还存在很大问题。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2003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出,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研究数据表明,人力资本对各个国家生产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他称,中国各级政府在教育的投入目前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投资的比例还相对偏低,而且城乡间的人力资本投资还有一定差距,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正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难题。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国家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农民收入状况又面临严峻的现实,如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2476元,可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年学费都在2000元以上,高等职业学校的学费都在5000元左右,这都还没包括食宿费,试想能有多少农民和农民子弟能上得起这个学呢?农村职业教育学校面对的就是农民,就是为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和为城市培养技术工人,这一方面需要强化国家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政治义务,应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教育关怀,加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在农村教育领域的创新投入机制,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各级政府有大局观和政治观和质量观,努力降低教育成本,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面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树立一心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明确培养目标,选择经济合理的服务方式,实实在在的为农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从长远而言,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所在,而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应用积极的观念迎接和引导这次劳动力转移的机遇,积极主动地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系统大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是切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义不容辞地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