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哈姆雷特

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哈姆雷特

日期: 2009-3-25 13:33:23 浏览: 13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梁翀

摘要: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为了给父亲报仇进行了一幕幕的斗争。在剧中的哈姆雷特王子身上,人们看到个性的坚定和彷徨,行动的延宕和果断,忧郁和乐观,自信和自卑,热情和冷漠,理智与疯狂,恋母的情结和对异性爱情的无奈,对生的怀疑和对死的思辨。这是一个凌乱无常,梦境般的主体状态,也是自我意识极强的主体世界。这主要是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主体确立的不确性和复杂性中萌发的。
关键词:哈姆雷特 复仇 悲剧 善良 邪恶
提《哈姆雷特》就先说说莎士比亚其人了。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对后代作家的影响颇为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亚是英国人。幼年家境不错,在当地接受基础教育,接触过戏剧并产生了兴趣。后来因家道中落而被迫辍学。曾去伦敦谋生,当过剧院的打杂工、演员和编剧等。正是莎士比亚的坎坷人生经历给了他日后写作丰富的灵感和思考。《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曾读过莎士比亚的许多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老王》等,却没有一部同《哈姆莱特》那般充斥了人间不尽的哀伤与痛楚。一个乱伦的母后,一个贪婪恶毒的叔父,老哈姆莱特在地狱里无奈翻滚的灵魂,以及一些多管闲事的大臣与谄媚弄计的“朋友”,试问身为王子的哈姆莱特,能用怎样的心情去面对这一切?将它撕得粉碎?宁为瓦碎不为玉全?哈姆莱特毕竟是哈姆莱特,他是一个平凡的贵族,如同所有的年轻人一般拥有着炽热的爱情的烈焰,拥有着一颗对尘世无奈且畏惧的心。但这样一个人,在听闻那声称是自己父王的灵魂道出那惨绝人寰的事实时,他简直是疯狂了。纵使深深爱着纯净美丽的奥菲利亚,也只能在装疯卖傻中利用她混淆众人的视听;纵使怀了对叔父极大的憎恨,也只能在不得已中装作对他俯首听从;纵使对那些在他面前谄媚的小人厌烦至极,也只能在无人时对天挥舞着愤恨的拳头,在人前狠狠压抑一切的痛楚。这样的人,有着怎样深沉于心的智慧——默默地承受了一切的复仇的重担,沉静地计划出以仿真的戏剧试探叔父,再以为情而痴的假像来蒙蔽敌人的双眸,最后即使在被送往英国的死亡之途中也能沉着用计反使要陷害自己的“朋友”双双送入死亡的墓穴。他以着怎样的哀痛,来面对这一切呢?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罪恶的行为总有一天会被发现,虽然地上所有的泥土将它遮掩。”一个棕色髭发的男子,站在比众人高得许多的凸出的石丘上,手握成拳,信誓旦旦地对天下的世人这样道。我仰望着他,眼里是盘旋在人间的无尽的火焰——这火焰必定如同一场声势浩荡的革命,将人间一切的罪恶都展示在这天空之下,并将那罪恶全数吞入腹中,揉烂,撕碎。他就是这人间的狱火,哈姆莱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一个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生还是死,是个问题。人活着就无时无刻不在面对选择,但活着才能进行选择,什么也大不过生与死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现实逼着你在生和死中做选择,这个社会一定是病态的,而莎士比亚正是要表现当时社会的这种病态。莎士比亚其它作品的时代背景大致一样,对这个时代背景的不满,莎士比亚已经表现的很大胆,所以《哈姆雷特》是有重要意义的。
莎士比亚真的想说的是生命和时间的辩证关系吧。生还是死,可以的话一定是选生的。生就有时间,就是改变一些东西,至少有这个可能性。但是死了就什么也别想了。哈姆雷特的死是时代现实使然,无可奈何,但是,如果他能活下去,会不会有奇迹发生呢。莎士比亚留了想象的空间给我们。 所以,我想我们能活着就要珍惜,时间是自己唯一的对手。要把每一天当生命里的最后一天来活,因为他总有一天会来到,那样就不会有奇迹发生了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莱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莱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莱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莱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莱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哈姆莱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参考文献:《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名剧赏析》辽宁教育出版社
《莎士比亚作品赏析》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