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日期: 2009-5-7 15:52:07 浏览: 17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南昌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岳文霞

摘要: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一系列改革和演变,形成今天这种现状,各大学的独立学院积极发展,今后中国高等教育的方向主要是民办学校,因为财政部不会再为教育投资,而银行业不愿意投资。
关键词:高等教育 改革 独立学院 民办院校
1、 引言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本来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始终处在一个不断演变对过程之中。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他的许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直接继承下来。
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内涵发生了一系列演变,而目前的教育方针是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又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98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约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而到了2005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多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接近1500万人,在学研究生超过9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在世纪之交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2、 现状
1 独立学院进入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首先,概要的回顾一下改革及发展的情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八九年的恢复性发展,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大改革阶段。本阶段以1985年6月党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尺,但是决定发出后,由于当时出现了一个学潮不断的景象,学校一直没有真正进入到改革阶段。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才纷纷进入到大改革阶段,此阶段大概延伸到2000年、2001年前后,主要进行了五大体制改革,也可以说成六大体制改革。
(1)办学体制的改革
本次改革改变了高等教育原先的单一的由政府来举办的格局,出现了公办、民办高效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总规模大概为2300万人,其中,处于民办或民办性质的在校生达到了341万人,占到了15%。
(2)管理体制的改革
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结束了过去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两极办学,形成了现在的新的格局。把中央部委的绝大多数高校都下放到地方,由中央和地方共办,实行两极管理,同时以省级主要管理为主。
(3)投入体制的改革
改变了过去办学经费单一的由中央财政拨款解决的格局,形成了按照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发展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的新模式。
(4)劳资和就业制度的改革
(5)内部管理体系得改革
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大压缩了学校内部机构,精简了冗余干部,同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6)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此项改革,消除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制约瓶颈,如果没有本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良好局面,因此,高校后勤化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改革也可归属到内部管理体系改革中。
大改革促进了大发展,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大发展。按照我们会长周远清同志的讲话,大发展之后,要求有个大提高,而大提高的任务前两年已经提了出来,即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但现在看来,仍然有相当多的学校包括学校领导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我们必须敏锐地看到提高教育质量,能否尽快地进入到第三阶段,切实提高我们办学质量和水平,对我们新生事物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如果现在还只是更多的沉浸于发展,而不把质量问题放到首位,不久,我们就很可能要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有过专家估计,到2008年—2009年,我们的高等适龄人口就会达到谷峰,大概为1.2亿左右。再往后,即会从谷峰下降,到2020年,适龄人口会下降为0.83亿人。因此,有关专家根据适龄人口的变化曲线特征预测,在2008年之前,我们应该保证毛入学率,到2008年以后,保证恢复率。就如此发展态势,到2020年,我国的毛入学率将增加40%以上。
另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考研、就业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在此形势下,抓住教育质量不放松,提高我们学生质量,提高我们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我们的毕业生将不能够高比例顺利就业,那么,我们在社会的影响力将会逐步下降。
2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教育质量,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我以为,所谓教育质量,就是我们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即谈到质量,就要从根本上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概念上,不能虚无缥缈,更不能靠主观想象。第二方面,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有一套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使其能够落实,现在我们不断强调提高第三个阶段,即提高教育质量,可见其重要性。但有些同志没有按照科学的质量观来看待,而把前些年在改革中已经受到冲击的传统的质量观又搬了出来,把传统的质量控制办法又搬了出来,看起来在搞质量,但是,如果没有用改革的精神对待教育质量问题,没有在科学质量观的指导下进行质量控制,很可能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校不知道社会对学生有什么需求,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能从根本上改革,那教育质量就不会被社会认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没有人欢迎。这种虚假的教育质量,对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所要求的目标也绝不是这样,我们要求的是社会所需求的,社会能接受的教育质量。学生辛苦读四年书,结果找不到工作,那么提高教育质量,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就是失败的。我们必须围绕源头抓起,切实围绕科学质量观,指导提高质量工作。
3 新建院校的发展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新建的本科院校要找准定位,抓好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在规模上升本,而且还要在教学质量上升本,新建的本科院校发展得基础还很薄弱,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学生给出的评分将是很长的过程,新建的本科院校近期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其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人才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这就是不同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该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这和独立学院的定位是一致的,这认为不仅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如此,相当的一部分老的本科院校也应该把培养目标降下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是一种质的变化,它对精英教育培养层次立刻变得鲜明化,实际是只能有一小部分本科院校坚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可能多数本科院校都要下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再加上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样就构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种体系适应我国现行社会发展,对多种层次人才的需求。否则,都挤在一个独木桥上,都过不去。只有这样,构建多桥梁化,才能推动共同发展。他们也提出,在教育教学上,不能延着传统本科教育的惯性例行。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探索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模式,高教司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如此要求,就是要有六个意识:
第一,定位意识。学校要先找准位置再定好位,这是谋求发展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找准位置时,不能只是一厢情愿,至少要看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我们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格局中在当地教育格局中,学校处于什么位置,二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的要求是什么,三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学校的潜能优势有哪些。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地去定位。否则将会使学校发展受阻。最近周济部长强调了三个规划,对我们独立学院也很适用。即在找准位定好位的前提下,做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学校保持正确的科学的办学思路。
第二,质量意识。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意识要进一步强化。
第三,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求更大发展。
第四,为地方服务意识。不贪大求全,盲目攀高,要实实在在为所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在服务好莱坞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不排除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服务作用,但首先根所深。
第五,品牌意识。在本科生生源逐步加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品牌建设,我们可以借鉴经济上一些好的做法,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
第六,树立赶超意识。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我们需要的领域上,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再往前再迈一大步。当然在大众化教育下,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仅停留在本专科上,现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都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培养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发展到培养应用型研究生。
3、未来发展趋势
几乎全部适龄儿童都能上初中,其中80%-85%能上高中,大学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上大学不再是难事了。在这种新的国情下,“大学所有制结构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因为,目前财政不会继续为高等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银行也不乐意做这方面的投资,因此外资和民营资本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2/3左右的大学生都在民办学校学习,相比之下中国的这一比例只有10%,因此,估计十年后中国的这一比例会达到1/3以上。为了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我认为政府给予适当的税收和土地等优惠,解决当前“名校办民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亨利•莱文。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21.
[2]吴庆。2002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2):26—31.
[3]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江苏高教,2004(3):42—45.
(《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