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日期: 2010-4-23 8:59:01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朱有才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观念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代,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大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海网

  
  一、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
  许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这部分学生已有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难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因此,要求他们所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但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基础的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教材中内容偏多。一本教材就包含了七、八门课程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在一个学期完成,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都很大,且在教材中,对于一些实用的、具体的操作内容则讲解过于含糊,学生自学起来就困难重重。
  
  (三)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由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学生都没有学习兴趣,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基础存在明显差异,据我调查,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35%,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听”课。课后经常看教材的学生仅有8%,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五)计算机教学软、硬件不配套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多是两个班一起上合班课,教室又宽又长,尽管采用了大屏幕教学,但又没有配音响,即使老师扯着嗓子讲,后边几排的学生仍然是既听不见也看不见,且在讲理论课期间,老师又无法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所以有些学生上课就经常打游戏、听歌、看电影等。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讲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办公软件是Office2003,计算机教学软、硬件不配套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对策
  
  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科学、有效地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知识,是高职高专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本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四)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新生人学时,先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避免教师在同一个班教学中难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面;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相关计算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大专新生入学前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会越来越高,对于教师来说,要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首要任务是更新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位置。
  首先是要由知识传递者同时向学习者转变,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逐渐养成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各种条件去获取知识。
  
  (三)学生应积极更新学习观念,加强学习主动性
  在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观念是:学习就是钻研课本,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知识面狭窄;学习就是被动接受知识,不知道能力、思想、品德、情感同样是素质发展的目标;上课就是听课,不愿动脑、动手、动嘴,导致学习被动。不理解教师教学的良苦用心。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加强学习主动性。 有学者认为“一个人如何看待他自己预示着他的命运”。从发挥学习主体性的角度来说,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如果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学习的观念,就难于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为大学时代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又特别的迅速。光靠教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知识的积累都依靠学生课后的自学来完成。
  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了学业与娱乐的关系。防止成为计算机网络的奴隶,更要学会正确运用计算机技术这一有利工具进行学习。
学海网
  (四)完善教学软件和硬件,为教学创设条件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情境性的,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变革与优化。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电子阅览室应配置音响,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针对使 用大屏幕教学,后面的学生看不见和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建议学校要购买相应的软件,使教师能够通过主机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让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责成电子阅览室管理尽力解决教学内容与软件不配套的问题。
  
  (五)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调整和完善计算机教学任务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才越高,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特色来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自编或选用合适的教材。使教材更贴近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同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积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等级考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三、改革实践的效果
  
  按教学改思革路,经一段时间的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掌握的情况和认知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可以是针对教材的自学,也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发现学习。还可以是经教师的指导之后上述两种方式的学习。这样使学有潜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得到应有的发挥。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可得到教师有效的指导,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一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转换,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授课中,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如何获取学习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的不是讲什么,怎么讲,而是如何提供给学生一个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如何指导学生上机做实验,如何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如何通过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交流观点、解答问题等。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生在基于网络和学习环境中,不但可以学习已框定的课程内容(电子教材),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链接到相关网站,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而且是随时更新的信息),完全打破了单向获取知识的渠道。在这里,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完全由学生自己实践和寻求。不必按教材系统去学。它将包含两种能力的锻炼:一是信息的获取;二是信息的运用。另外,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使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加强了学生协作性的培养
  在这个模式中,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围绕一个主题和问题,大胆地发表见解,经集体讨论和交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可以使参加讨论的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问题。获得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团队精神、集体观念的培育,使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