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职德育中的运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职德育中的运用

日期: 2010-4-12 9:11:22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嫒萍

[摘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高职学生。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在高职学院的德育中,很有必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键词]高职学院;德育;“皮格马利翁效应”
  
  从当前情况来看,选择到高职院校学习的高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才读高职的,他们在与考上本科的同学相比之下,对高职院校高职学生这种身份和地位产生困惑,往往有一种不成功的感觉,于是,他们有更强的社会需求,希望能得到社会认同、老师认同和同学的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失望了,这使得他们很失落、很沮丧。因此,同学们相互之间的鼓励,特别是老师的期望和理解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

学海网

  
  一、“罗森塔尔实验”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是这样的: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是“新近开的花朵”,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对专家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实有前途,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情感,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尽管这份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老师们掩饰不住的情感还是通过语言、眼神、笑貌等言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学生面前表露出来。而正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感觉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期望是不同的,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迎合这些不同的期望,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并依照它来规范自己的行动,结果导致老师的期望高,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更强,因而比其他80%的学生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然后陷入对她深深的爱恋之中,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在他热诚的期望下,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变成了活人,并与他结为了夫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高职学生。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在高职学院的德育中,很有必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职德育中的运用
  
  1 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是一个人在同周围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无缘无故的情感是没有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有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凡是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肯定的情感。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如厌恶、愤怒、憎恨等否定的情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但与高职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联系,对高职学生个体的生活、学习等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人们就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情感教育始终只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处于附属和次要的地位,是服务于以知识、技能、智能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教育。其实,情感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德育中,它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感受、信念和情绪,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高职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关键在于这些知识信息能否满足高职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紧密连结,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高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实施情感性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高职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教师既要强调智力的开发,也不可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课后要有计划地找学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困难和体会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看法、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对高职学生恰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期待,往往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能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并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对高职学生怀有赤诚、无私之心,对高职学生的进步加以赞许和夸奖,那么,高职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当高职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时,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思维、记忆等认知功能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学海网
  2 注意总结成绩,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类生来拥有的是崭新的生命,与生具有赢得胜利的条件,人人各有其独特的潜力——才能与先天限制。他们皆可因自己的天赋条件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能力、有觉察能力和有创造能力的人——强者。但是,条件和可能性并不能确保每个高职学生成为强者,其间还存在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所受到的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尤为重要。教育心理学指出,面对同一挑战和竞争条件,充满信心的人容易取得成功,因而要鼓励高职学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肯定是一种心理的“强化剂”,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肯定为主,不能一味批评和责备。行为科学也认为,激励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按时计酬工资的一些工人进行调查,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人的能力的80~90%。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激励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表明,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作出自我判断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欣慰和成就感,使得他们信心倍增。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
  
  3 教师要特别注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要对他们寄予厚爱和希望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学生的积极活动。积极活动以创造性的思维为前提,创造性活动不可能在心理压抑、缺乏自信、恐惧等状态下进行。心理障碍中最大的是害羞、怕错、无自信,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要对他们寄予厚爱和希望。虽然不同的高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接受能力,但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恰如其分的鼓励、理解和表扬,有助于高职学生获得自尊、自强、自信的良好心境,有助于他们学习上的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教师在我们儿女心目中的份量有时比父母还要重,他们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一些不恰当的、过早的“孺子不可教”的定论,可能会使高职学生消极而不思进取。固然,某些高职学生的先天不足、懒散和不自信等让我们心急心焦,但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用我们的期望和热情去感动、感化他们,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4 要进行个案研究。深入了解高职学生,掌握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增强高职德育的针对性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体与个体之间是有差别的,因为个体在各自不同的素质的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而使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等特点。高职学生在其身心发展、智力和知识掌握方面,由于遗传、环境和受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努力和实践经历的不同,在性格、个性、兴趣方面必然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其内心世界也千差万别。无数研究与实践已经证明,人不仅是一个有理智、能思考的人,而且是一个有情感、有信仰、有意志,并能在一定条件下能有发明创造的人,因此,德育也应该是也必须是针对不同个体的教育。俗话说,“教无定法”,即是说对高职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始祖。即将毕业的学生子路和有若,临别请教老师。孔子对子路说,今后遇事多往后靠靠;而对有若说,以后遇事多往前站站。其他学生不解,问老师为什么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孔子说,子路豪爽少思量,故希望他遇事退后一步,多冷静思考;而有若多忧虑,故希望他遇事要敢于站出来,处事要果断。可见,正确的教育方法来自对教育对象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在德育活动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怨言:“高职生质量越来越差,教师越来越难当。”也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教,而不管高职学生听没听、懂不懂;教师以自己喜欢的模式来衡量和要求高职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高职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不少教师在高职学生刚有一些超乎寻常的想法时,便“一棍子打死”,对高职学生“异想天开”的“越轨”做法经常不予支持。如果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高职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会是一群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缺乏独立个性的人。高职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渴求新奇,富于幻想,热情大胆,敢做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萌芽状态,让高职学生体验成功,需要得到不断的赞许、鼓励和恰如其分的表扬。
  正是因为人的发展有个别性和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完成德育教学计划内容时,应根据每个高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因势利导,分层教学,引导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或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个高职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消极地迁就高职学生,而是要按照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向高职学生不断地提出高于现有发展水平又是高职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和目标。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鼓励高职学生敢于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超越过去。
  
  5 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过去我们总是要求学生“求同思维”,生怕学生和别人想的不一样,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因循守旧,不敢标新立异。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独立思考,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要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高职学生个体的发展,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思想品德的修正,都只能是通过高职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观努力才得以实现的。教师只要理解、尊重、激励他们,激活他们的潜能,他们就一定能进发出超常的创造奇迹的力量。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