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论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日期: 2009-1-12 11:46:15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苏俊枝

   【摘要】文章分析了建立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提出体验式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方法。
  【关键词】体验式就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近几年,毕业生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逐年递增,从2004年的250万人,增长为2007年的495万人。毕业生人数在“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已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乏职业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事实比比皆是。

学海网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应该具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增强综合素质、顺利融入社会的功能。然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很难有效实现就业指导的新目标。体验式就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指导模式,适应了高校就业制度改革,能够更好地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
     一、建立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战略规划。传统的就业指导只局限在择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改革的宣传上,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就业指导工作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讲座形式进行“灌输”。从而把“学”与“实践”割裂开来,学生仅仅获得“被告知”的技巧和知识,永远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至于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无从谈起。传统的就业指导中学生是被动式的参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近停留在感知的程度上,而就业是一个实践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提高就业综合素质、提高择业成功率。
  体验式就业(internship)源自英美国家医师培养等领域实施实地研修的一个概念。在美国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学生参加的社会见习等职业体验活动;二是Co-op Program指大学与企业合作,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1997年以来被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的体验式就业(internship)基本涵盖了以上两种形式,甚至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体验式就业教育的理论来源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与实践层面较为一致的体验式就业教育的定义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作为就业教育的一个环节,由学校组织、企业或其他单位提供的、并在学校、企业或其他单位指导下的一定期间的就业体验活动。
  建立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对学生而言,其意义在于:可以学到传统就业指导中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求职技能,明确学习目的性;有利于扩展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增强责任感和独立性,确立职业观;加深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对将来就业岗位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其次,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其意义在于:有助于改进就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意识,培养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的人才,最后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来说,就业体验活动提供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接点,增进学校对企业的了解,有利于企业及时向学校反映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帮助学生加深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观念的人才。
     二、体验式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体验就业环境
      要想使学生毕业后顺利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必须为他们多创造走向社会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开展“就业市场调查”、走近用人单位的参观走访活动等,提前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对话”。学生通过考察走访,可了解各行业、各区域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感受社会就业环境。同时通过就业环境的体验、放弃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心理,主动了解自己的专业性质和特点,认清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了解机遇与挑战,树立市场观念。另外,还应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人才所须具备的能力,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等,以作好就业心理上的准备,达到“猝然临之而不惧,无故加之而不惊”的境界。从而帮助大学生培养敢于竞争、能适应社会变化,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体验职业角色
  “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是很多学生的通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等形式,如开展“一日(十日)员工,体验职场生活”具有一定时间性的员工工作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各行业员工的工作,体验职业生活,寻找职业感觉,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教育者要承担职业导师的任务,经常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时地对学生提出职业角色的建议。同时通过及时地总结、座谈和交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状况,包括职业特点、职业的发展历程、职业发展趋势、职业资格要求等多项内容,帮助学生对自我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从而准确地分析评价自己,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解决好“我是谁?”“我想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我怎样干?”“企业给予我什么?”“企业给予我的是否需要?”“我想要的得不到怎么办?”“我想要的得到了怎么办?”等几个问题。
      (三)体验求职过程
  如何从如此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需要技巧的,如简历要脱颖而出,面试要从容自信等等。理论上的就业指导与实际中的操作运用,对学生内在的感受和能力的提高是完全不同的。如应聘的方法和技巧,如果不通过实践的形式内化在学生的头脑中,由于缺少必要的经历和实践,学生临阵也会用不上,仍等于无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让学生直接参与用人单位接待、洽谈面试等校园招聘全过程,或组织模拟招聘会,求职技能大赛等活动,就是让学生亲口尝一尝“求职”这个“梨子”,亲身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并对求职的过程在头脑里有一次全记录。从而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才视角,提高自身的择业技巧。
      (四) 体验职前岗位
  在面试中,考官大多会考察应试者对应聘岗位的认识,提出“这个岗位主要做哪些工作”,“这个岗位有什么样的工作特点”等问题,但许多大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却没有准备。我们在实践中可以看到,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求职时总是大谈自己的“专业成绩、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奖励荣誉”等。其实,这很盲目,事实证明,这些岗位认识不足而又不针对岗位要求来展现自己才华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会被淘汰出局。大学生自身缺乏感性实践和平时的积累是造成其岗位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岗位认识教育重在实践,学校要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目标岗位上直接“上岗”学习,让学生在就业前充分了解目标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经营业绩、发展前景以及目标岗位职务及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引导学生紧扣岗位准备应聘,如应聘职位所涉及的责任及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等,积极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学海网
    三、体验式就业教育的基本方法
  体验式就业教育不能局限在就业技巧的传授上,而应该放眼职业生涯的发展,体现并实践着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立足成功就业做长期与扎实的准备,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阶级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三是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体验式就业教育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同时体验式就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决不仅仅是在校园里就能完成的,它有赖于实践体验环节的完善,有赖于根据不同专业选取不同的实习场所,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际的职业岗位和企业文化,或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模拟招聘会等。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身专业修养不足,知识结构的缺陷,性格品德的差距、观念认识的误区,并加以总结完善、矫正、提高,然后再从已知的知识理论中寻求类同的体验。实践体验环节是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体验,不仅使学生深化对就业课程的认识,也深化对职业和岗位的认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开展体验式就业教育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需要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体验式就业教育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对学生的体验式就业教育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体验初选期:这一阶段针对大一的学生。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走访企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标准。组织学生开展“就业市场调查”活动,了解各相关行业及区域的就业情况,体验就业环境。第二阶段是体验职业规划期: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体验职业角色是体验式就业教育的核心环节。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创业实践以及“岗前预就业”体验实习。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的意识。墨西哥民间组织“推动协会”向在校大学生推出了“一日员工”活动,让学生与职业专家一起体验各行业一天的工作,其目的在于让年轻人了解未来工作的一天是什么样的,需要哪些技巧以及课堂知识如何在后来的工作中得到应用。这种活动也值得我们借鉴。第三阶段是体验就业期:这一阶段是体验式就业教育的冲刺阶段,主要针对的是直面就业的大三、大四的学生,体验职前岗位及求职全过程,是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环节。模拟招聘再现聘任的全过程,让学生得到招聘的感性体验,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人才招聘会,观摩其招聘的过程,增加认识,积累经验。东北师大每年都在准毕业生中遴选出100多名“就业形象大使”,此后近一年中,他们作为校方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用人单位校园招聘全过程,从而全方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需求,提高自身择业技巧。就业前让学生直接在目标岗位上“上岗”体验,加深对岗位的认识,提高面试成功率。
      (三)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有机结合
      体验式就业教育只有充分利用学校与用人单位两种资源,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日本的“体验式就业”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原有产学合作的概念,拓展了日本产学合作的内容,把产学合作的领域推进到教育领域,它强调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过程,强调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就业前的教育,并由此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得以重新建构。在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为了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用人单位的合作与参与不可或缺。学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必须考虑与用人单位新员工录用的衔接,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这种衔接贯穿在整个教育和就业指导过程,需要用人单位在学校就业指导中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并协助指导,为学生提供就业前进行职业探索的机会。通过携手育人、共同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来达到学校、用人单位发展双赢的目的。最后,借鉴加拿大等国大学的做法,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践、实习,将大学的课堂设在企业的生产车间,让学生们边学边用,再学再用。北京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设立 “首都大学生实习基地” ,就是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一种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陆素菊. 日本大学生体验式就业教育的实践及其意义[J]. 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2]傅大梅,林植平.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张艳丽. 论员工培训的体验式学习方式[J].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