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以国际视野审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以国际视野审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日期: 2009-1-10 11:11:33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郎群秀

摘要:近年来,  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倡导终身教育,  突出能力本位,强调教育技术应用及现代企校合作,并逐渐形成具有全球化趋势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比较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其发展呈放缓态势。为此,有必要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以全球化视野厘理清认识,分析问题,进而摸索出适合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走向及道路选择。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对策
   
    一、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
    1987年和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德国柏林和韩国汉城召开了第—届和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认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其重要特征是全球化趋势加强,竞争压力加剧,国际界限正逐步消失,资本和劳务流动增加,呼吁各国改革职业教育。
    (一)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机制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做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

学海网
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教为阶段性教育,为职校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等职业教育人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报考高等院校。
    (二)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时间,提高学生普通教育水平,兼顾升学和就业
    高中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各国高中阶段大致有四种办学模式: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举,普高和职高二分制(含双元制模式),普高占主导和综合高中占主导。高中阶段办学以综合高中为主流形式的国家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综合高中主要是解决好高中学生特别是职业定向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分班不分校,一所综合高中一般分为普通班和职业班,两班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就学,不再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都学习相同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定向性课程从第二年开设,形成高二分流,比初中后分流推迟一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处理好职业班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班学生的毕业出路是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允许职业班学生直接或经过补习后报考高等院校,增强职业班的吸引力。瑞典和挪威发展综合高中的经验具有代表性,两国的共同特点是:通过立法保证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法律权利;延长受教育年限,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为其升学就业打下文化教育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避免过早专业化;积极发展学徒制培训形式。
     (三)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1.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
    如20世纪90年代,中东欧国家大力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成为当时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战后中东欧国家学习苏联经验,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着共同问题,专业过窄过细,适应性不强。1989年后,一些中东欧国家在欧盟的帮助下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改革,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需要。
    2.以能力为本位
    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
    3.培养创业能力
    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创业能力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欧盟委员会的《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三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要大力培养就业能力,鼓励自主就业,为青年创办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职业教育应通过开设有关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增强就业能力,进一步开辟就业的新途径。
    4.教育新技术的运用
    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发展技术辅助学习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简称TBL)。技术辅助学习就是在教与学系统、电信系统及国际互联网上使用各种硬件和软件,在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上具有灵活性,成本效益高,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和公平。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使教育机构向边远地区的人口实施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如在国际互联网上实施职业教育,边远地区的人们可根据需要和时间选择适合于他们水平的课程。
    (四)加强校企结合,发展现代学徒制度
    学徒制是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国家在吸取、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学徒制度,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个别国家,现代学徒制度已成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
    典型的学徒制培训有以下几个要素: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2/3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徒工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徒工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徒工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学徒制培训有如下优势:首先,学徒制培训同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学徒工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大部分学徒工结业后即被原企业录用。其次,实训内容由社会合伙人共同制定,适应企业需要,突出对学徒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后,学徒工在企业接受培训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技术工人工资的50%,以后按比例逐年增长。这是学徒制培训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
    近年来国外职业指导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制定相应制度
    如澳大利亚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内容、考试及评估等作出具体规定。
    2.开设职业和个人发展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正确评价自己;制定个人未来发展计划;了解各种职业及资格要求、工作待遇和条件;学会作决定;学习有关求职技巧。
    3.开展生计教育
    将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渗透到各学利,中,使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确的生活态度,而不是仅仅教授生计教育内容。
    4.应用计算机辅助升学和就业指导系统
    该系统包括兴趣、个性倾向、职业偏好调查,人一职业匹配系统,教育和职业规划系统,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系统,以提供升学和就业信息查询。
    5.设立职业指导中心
    开展个人和小组咨询,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求职培训。
    6.注重职业指导的公平原则,加强对妇女和残疾人的职业指导
    7.伙伴帮助
    伙伴相互帮助在一些学校非常流行,可有效地带来积极的伙伴压力,在学习、社会活动和职业规划方面同学间可相互帮助。
    8.生活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自我就业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9.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许多国家学校的职业指导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份个人档案,要求填写个人兴趣、理想、以后的升学或就业打算等有关内容,填写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评价和前途规划的过程。
    10。实地参观
    一些国家的学校组织初三年级学生实地参观,了解各单位的工作情况,增加感性认识,使课堂生活同现场经历直接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11.开展网上指导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网上职业指导系统,提供各种职业、升学和就业信息,还通过国际互联.网开设职业和个人规划课程。

    二、新形势下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间矛盾对于职业教育的挑战
    (一)劳动者素质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据统计,  目前我国的技术工人有7000多万,其中中级技术工人占35%,高级技工仅占O.5%,劳动力结构中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仍然较低。从人才培养和供给来看,全国2000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下降为1131万人,所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比1995年的最高水平56.8%下降了5个百分点。高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新高职和民办高职办学条件远不如普通高等学校,培养规模和质量也不如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链条中还存在一定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大量初中及初中后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缺乏就业前的准备教育与技能训练。最近通过对一些中等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近三分之二的进入劳动力市场,三分之一强的高中阶段毕业生不能升入高等院校,也要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未经过就业前的培训和职业准备教育,在当今教育体系中缺乏相应的结构安排。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数量紧缺逐渐转向结构性紧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协调
    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短缺。国家有关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人才市场总体形势供大于求,求职人数是招聘职位总数的几倍。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人才供求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值4.5倍以上。除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外,各专业在供求比例上也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人才结构性短缺,说明学科专业之间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关系需要进一步调整。在普高热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所受到的冲击与宏观调控不力有着很大关系。部分地区忽视职业教育,甚至让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放任自流、自生自灭。职业教育面临生存危机,优质教育资源浪费甚至流失。如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分散办学,重复设置专业,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整合;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体制仍然不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劳动就业不能有效地衔接;不能面对市场办学,导致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果不理想。
    (三)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支撑力不够,未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
   
学海网
“九五”期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的政府投入从1995年的109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168亿元,但占财政拨款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财力十分紧张,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地区农业又以单一种植业为主,专业化人才的市场需求冷淡。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不发达,吸纳新的劳动力和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不强,加之在市场机制下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流向发达地区,使本来就稀缺的人才资源不断流失。由于不同地区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结构和吸纳能力不同,一些地区职业学校按自身专业特长和原有模式培养人才,不太关心市场需要什么人才,需要多少,结构和比例如何。由于专业设置不够灵活,没有很好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办出特色,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多,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迫切性不强,也没能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没有实现良性循环,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危机的根源。
    (四)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要求规范各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
    高等学校连续几年大幅度扩招,拉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也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据一些本科高等学校附设的职业技术学院反映,2001年计划招生与实际招生之间相差很大,报到率只有70%左右。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模式未能根本改观,高职高专的课程大部分选自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计划是本科的压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总数都低于本科,并没有体现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优势与特点。如果高职与高专在培养目标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培养大专层次的,为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是“殊途同归”,何必“另起炉灶”发展高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作为缓解普通高中升学压力的措施,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特色尚不明显。但是,如果将专科教育看成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将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一个终结性的封闭教育,就会重蹈中等职业教育的覆辙。高职与高专、高职与中专、本科与专科之间的界限定位不够清晰。在就业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照学历文凭的高低而非职业技能确定人们的经济收益以及社会地位,社会鄙视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了我国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体;柬要同时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人才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目前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移以及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成体系的加工组装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需要大量熟练技术工人和较高层次的应用型
 技术人员。人世后,我国第三产业如金融行业,专门人才现有数量规模与行业需求总量差距不大,但真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十分缺乏。有专家分析,我国人世后的头五年需要大量外向型人才,以现有的每年几万毕业生的外向型人才培养能力,五年后的人才缺口也相当大。无论从教育管理还是体系构建方面,传统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四大块教育类型的划分,已经越来越不利于教育发展的社会化、国际化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我国职业教育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职业资格、技术标准以及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化使现有办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三、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与道路选择
    (一)职业教育区域化
    21世纪前半叶,我国肩负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但是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仍然存在。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层次应用型、工艺型、智能型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层次的需要高移。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长学制、封闭式的办学模式转向以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为重点。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西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并不充分,非农就业机会缺乏,而且不存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预先设置好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城市化职教“职业教育与岗位对应”的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不是被动地反映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是主动地创造工作岗位,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服务。为了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性,职业教育将在专业设置上更加面向区域发展特点,既要考虑到区域分工中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也要坚持就业无边界的人才自由流动原则。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大区服务。未来五至十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将迎来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办学模式多元化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二、一分流”模式
    这一模式也称综合高中模式,即普通高中学生实行高二后分流,通过添加职业课程或把一部分学生转移到职业学校,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进行升学或就业预备教育,通过单独命题实行对口招生。由于分流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好,考上高职相对容易,从而去除了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屏障。
    2.中学后模式
    即依托职业教育中心,学生未能升学后可接受一年左右时间的职业技术培训,适应我国技术含量不高且相对稳定的第二产业以及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中一些专业培训周期短的特点。
    3.社区模式
    即依托社区,不限年龄、学历、学制并且降低收费标准,举办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
    4.企校联合办学模式
    主要有两类: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通,如“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这是中专教育直接与专科教育的对接;二是已有各种学校经过转制改造成为高职学校,如以原有的专科学校为骨干,对其专业结构进行“市场化”调整、“职业化”改造,对职工大学以及其他有关成人高校进行“职业化”改造。
    根据我国劳动部门的调查,随着经济转型,近年来非正规部门就业、非全日制工作、临时工作、自营就业以及到微型企业就业等各种就业形式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的多元化。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和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既不完全等同于德国的双轨制,也不同于北美体制和法国体制以及拉丁美洲体制,而是在普通中等以及中等后教育中渗透或增加职业教育,并建立地区性的职业教育中心,作为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基地,拓宽各级职业教育的入口和出口,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三)普职比例合理化
    世界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仅仅依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关系还不足以说明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层次、科类、专业结构确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普职比例的上升或下滑问题,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分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从而确定职业教育合理的规模、形式与专业结构。不强调刚性的普职比例,并不等于不存在比例关系或轻视职业教育地位的重要性。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全世界约30亿劳动人口中,有25%~30%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即使在发达国家,如经合组织也存在公开失业问题,在这些国家按照教育水平统计相对失业率,说明通过增加教育和培训减少失业的观点是成立的。我国显性和隐性失业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岗位类型和技术要求的变化也带来失业人群的增长。社会迫切需要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为转岗就业提供服务。就个体而言,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将大大增加就业竞争能力和机会。但从总体劳动力市场来说,将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了失业率;二是就业机会在个体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对失业率没有构成显著影响。无论哪种可能,职业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四)职教发展终身化
    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化的社会,为人们提供的任何一类或某一阶段的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是如此。我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建立和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一些省区现行政策,准许10%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 10%的专科毕业生升人本科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开通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和水平的不断增长,人才结构水平的逐步上移,需要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向下应与中职相衔接,为中职毕业生开通升学渠道,同时还应向上发展,这样才能把我国的职教体系建成一个由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与培训系统。
    (五)管理体制科学化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消除部门界限,打破职教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的“条块分割”的格局,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的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部门负责的技工教育和岗位资格认定与培训,以及人事部门负责的人才使用管理制度,统一纳入政府统筹范围,制定教育培训和就业资格准人标准,放开和规范人才劳动力市场。通过政府统筹和市场运作的结合,使资源配置更加集约化,解决规模过小、办学分散、专业规模设置小而全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应进行适当合并重组,建立地区职业教育中心。高等职业教育要依托普通本科院校和各类专科层次学校的转制改造,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办出高职特色。由于国内的、跨国的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日益增长,证书制度作为能力的认证具有了一种特殊的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需要产业的发展驱动外,还必须由劳动力市场的限制即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来推动,只有使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类似的“硬通货”性质,职业教育才能从产业和劳动力市场两方面得到强大驱动。同时,应充分注意到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多方面影响。国外跨国企业向中国谋求最佳利益,要求从业人员和技术岗位实现本土化,国际职业教育和人才管理模式也会渗透到中国。例如将IS09000标准用于教育评估,就是依照国际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教育管理的一种体现。这种模式引入中国,将对现行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价体系产生深刻影响。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分类、教育质量和办学标准甚至管理模式在更加开放的领域与国际衔接,教育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在此情形下,更需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吕育康.职业教育新论[N].中国青年报,2001—10-25.
[3]邓琮琮.我国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2001.
[6]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年[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