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职教发展目标定位及其实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职教发展目标定位及其实施

日期: 2009-1-12 0:00:41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楼一峰

 [摘要]职业教育不仅是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而且职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因而,要确立一种新的理念导引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模块的选择和教育层次上的侧重点要有差别;职业教育的机制要注重灵活高效运转,综合配套改革。
    [关键词]小康社会  职业教育  目标定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项奋斗目标,不仅包含了对于教育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而且其他各项目标均与教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诸如,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教育财政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既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需求,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动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依法办学的新格局将逐步呈现;随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教育在担负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命的过程中,将更好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系统自身也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因此,今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必须主动地适应这些基本战略和奋斗目标的需要。

学海网

    一、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定位
    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应是职业教育形式和环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获得最优化的职业教育效果。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鲍维尔在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前10年计划》的报告中谈到技术与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时讲到:“要促进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协调,促进负责教育、培训、劳动和社会福利工作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以便提供通向就业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改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就业的联系与合作。”因此,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定位是由小康社会发展带来的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未来我国职业教育要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渠道的关键,是反省以往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确立一种新的理念导引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解决以下问题。
    (一)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确定区域化、阶段性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终身学习理念承认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调发展目标的区域化,强调职业教育只能根据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行业(企业)生产特点确定发展目标,认为不存在统一的、普遍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而只存在具体的、个别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我国东部与中部、西部在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各地职业教育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多层次、多形式地确定具体目标。目前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已经从小学、初中的低投入的差异进入到高中的中等投入差异阶段。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进度确定为:职业教育的重心不仅从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开始向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过渡,而且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发展曲线,从小康前的比例斜线上升,到进入小康阶段达到高峰值,一般为6:4,个别省市达到7:3;到比较富裕的小康阶段,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中阶段职、普学生比例又回落到5:5左右;到了高标准实现小康阶段,一些省、市又感到普通高中毕业生短缺,有向4:6发展或“职业教育基础化、综合化”的趋向。区域化、阶段性目标的区分体现了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体现了在培养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能适应社会变迁的人的终身目标上的阶段性与连贯性的统一。
    (二)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转型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在于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基本上沿袭着原有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系统管理,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相互支持、配合、履行校内外各种职业教育职能。这种管理体制的长处是便于管理,有利于统一、协调各种教育因素,调动各种资源,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但由于统得过死、管得过严,严重束缚各种教育因素的手脚,限制教育发展空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通过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运行机制。教育的市场介入和教育服务市场的形成,意味着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的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之外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提供方式,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职业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的一种教育提供方式,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改革后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是一种独立运作、担负特定职能,以专业化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常规性的职业教育活动的专门组织系统。它是应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变化带来的对职业教育的需要产生的,是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职业教育对于促进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满足青年学生提高专业能力与一般人文能力、社会能力相结合的职业能力的需要,能够产生实质性影响,这是小康后经济社会较高水平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转型不仅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业人才,而且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立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各种职业教育形式,建设学习型社会,从而不断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按照终身学习理念,当前我国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自上而下、层层设立管理机构,而是现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有效地履行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发挥组织、协调、监督作用,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互促机制建立起来,改革课程结构,注重各科目之间的统整,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课程安排要增加弹性,方便学生学习;教育方法要多样化、现代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资源向社会开放,同时注重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在改革正规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发展非正规、非正式职业教育与培训,特别是要注重它们之间的结合;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渠道的衔接与贯通,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惠及民众。

    

 

学海网
 二、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的分类指导与梯度推进
    20世纪末在我国广大地区基本实现小康,并从21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发展有了较好的经济支撑条件,但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的存在,仍表现出进入小康、比较富裕小康和高标准实现小康的差异,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也是重要的国情。教育发展与对策也要随之相对有差异,这样势必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块的选择和教育层次上的侧重点均会呈现差别。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职业教育,要以分类推进为基础再上新台阶
    1.实施多导向分流。在实施职业证书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同时兼顾学习者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对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在会考基础上实行面向升学和各种形式就业的多导向分流;对具有高中阶段程度的在职劳动者实行主要是与其本职工作相结合,旨在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导向分流;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他们的多导向分流,主要应在就业后结合本职工作进行。根据我国国情,不宜走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采用的大量毕业生直接进入短期高等教育学习的途径。因此,不能认为绝大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实行结合本职工作的多导向分流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衔接”或“断流”。
    2.学校的布局结构、方式与规模效益不同。如从小康前的按区、县办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按行政区域设校布点,发展到实现小康初期,注意职业技术学校在地、市集中布点与区、县设点结合;到了比较富裕的小康阶段,职业技术学校都在地、市集中办学,提高规模效益实现均衡发展成为主流;到了高标准实现小康的城市、农村,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职业技术学校有了按城镇发展前景和规模效益的要求和结合“二次创业”建设现代化学校的需求。
    3.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某些变化。随着产业结构从小康前到小康后各阶段,先后从“一、二、三”产业排序,向“二、一、三”“二、三、一”和“三、二、一”转变,甚至高科技产业(有时又称之为第四产业)大量涌现,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的日益增长,不仅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而且其职业基础宽厚程度和专业学习方式的灵活程度也不断提高。
    4.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同。在进入小康地区,已经超越了教师学历低限达标的状况,开始向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合格型教师为主体方面发展;到了比较富裕的小康阶段,又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涌现出更多的科研兴教的学科带头人;到了高标准实现小康阶段,科研兴教也进入到新的水平,科研型教师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
    (二)在小康后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应讲求实效,采取梯度推进的策略
    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上,不论从一个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看,还是从一个较大区域中存在差异的局部区域的推进方式上看,都必须承认差异,在职业教育建设上缓谈“均衡发展”,应更多地引入市场调节机制,总体上要采取梯度推进的策略。概括起来有:我国东部到西部发展差异形成的梯度推进;县(市、区)内历史发展过程的梯度推进;局部区域的从南到北的梯度推进(如江苏省);平原到山区的梯度推进;城市中心向近郊农村、远郊农村的梯度推进(如上海市)等。

    三、职业教育改革举措的推陈出新
    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就必须在机制上注意灵活高效运转、综合配套改革。
    1.深化教育体系改革。要顺应小康后学习型社会发展趋势,从满足社会成员不同教育需要的高度出发,沟通职、成教育与普通教育,探索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其中包括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的行业(产业)教育体系。
    2.深化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与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社会办学制度化,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深化资源配置方式改革。职业教育阶段应从传统的计划配置方式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转化,包括: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调节与双向选择,市场机制在教育经费配置及其相关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遵照“量力、量需结合,讲求实效”原则,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教育事权与财权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加强对教育投入的监督与管理;完善依法治教等。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模式是:(1)在目标模式上,构建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在办学模式上,形成具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多纬度、全方位地满足区域和社区需要的特征;(3)在管理模式上,建立及时反映社会需求变化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其与外界保持一种动态的联系;(4)在学制模式上,建立一个开放的、柔性的、以学习者为本的动态学制体系;(5)在教学模式上,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柔性的现代教学模式。
    5.深化微观领域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职业教育改革不能局限于宏观,要使正确的改革路子落实到微观“主战场”,让高适应度体现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效益中,这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不使改革半途而废的根本举措。其举措是:(1)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消除职业教育中学科体系和实际职业体系的相互隔绝状态;(2)通过引进即时的职业领域内容,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使学校教学更能贴近企业现实;(3)促进职业能力的养成,仔细研究职业能力的养成和行为能力发展这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将能力的养成作为一个基本长期的培养目标,来安排各个教学领域的先后次序、整体组织以及具体实施。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