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迈向“世界工厂”过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迈向“世界工厂”过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日期: 2009-1-5 17:32:45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俞仲文,吴志柳

摘要:回顾了世界经济史上三个“世界工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结合其经验,对迈向“世界工厂”过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思路作以探讨。认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应始终坚持实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同时,鉴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特别阐明了中国改进装备制造业的必要性和职业技术教育所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世界工厂;制造业


      一、“世界工厂”与职业技术教育
    “世界工厂”是对某种经济积聚现象的描绘。自一些文献将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称为“世界工厂”以来,“世界工厂”主要特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成为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在市场份额中明显占据优势,在市场结构中有相对的垄断地位。

学海网
在世界经济史上有三个国家曾经是公认的世界工厂:英国、美国和日本。在当时,三国各自的制造业总值在全球贸易总额中都占有绝对地位。梳理他们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世界工厂”与职业技术教育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作为世界产业革命发源地的先发优势。著名的珍妮纺织机、提花机、水力纺织机、蒸汽机等都产生在这个国家18世纪后半叶的30年间,并带来一个多世纪“大英帝国”的繁荣。而这些发明、发现几乎全部出自于英国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工匠之手。学徒制是历史上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在14世纪,行业协会控制着手工业和部分商业,学徒制是欧洲行会培养工匠或技术人才的重要形式(直至今天,某些职业从业者仍主要靠学徒制来培养)。但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的是,英国较早地将学徒制由行业行为提升为国家行为,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562年,英国颁布学徒制法规,统一全国学徒制制度,强迫实行7年制的学徒制。1601年,英又颁布《济贫法案》,规定贫民子弟都应接受技艺训练。在圈地运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学徒制法规和《济贫法案》成了英国推广职业技术教育的“变相”手段,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人才,率先进行了产业革命,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基础。有学者认为,“18世纪英国的经济成就,并非依靠在公学和名牌大学啃古书的学究们,而是英国最先形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学徒制技术教育模式”。
    继英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的是美国。1860年前的美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在此期间,美国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学校和工业学校,但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极不对农场主的胃口,被讥为“书本式”农民。因此,各州的农业促进会、园艺协会的成员呼吁,创办农业大学,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并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为此,美国政府于1862年正式颁布《莫雷尔法案》。该法案规定:“为了对各行各业进行工业方面的文理科教育及实用教育,每个州立法机构至少必须捐赠、资助或扶持一所大学。”这些大学“在不排除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军事科学的情况下,教授与农业和机械有关的学科”。《莫雷尔法案》是美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它的颁布促使美国大学教育坚定地走上了应用性的发展道路。1917年美国又颁布《史密斯休斯法案》,该法案强调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永久性资助,并要求各州政府作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这两个法案推动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如美国教育史家卡布莱在《美国公共教育》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多种补助中,似乎没有别的补助像拨地兴建农工学院和以后拨款举办职业技术教育那样,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了。”农工职业教育的发达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1890年,美国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1913年,美国工业产值在全球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达到38%,超过英、德、法、日四国总和(1913年,四国总和为37%),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的“世界工厂”。
    职业技术教育对世界经济史上第三个“世界工厂”——日本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战后的日本教育体制中,直接兴办职业教育的学校占据了半壁江山,既包括政府设立的职业高中、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还包括由企业举办的企业内部更为直接的职业教育。除此之外,日本其他学校教育,在学科设置上也是向职业、理工倾斜的。这种职业侧重性的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够理解、熟悉、使用技术的劳动大军和少数能够将日本的实际经济情况、日本的企业经营与引进技术巧妙结合起来的“改良主义者”,发挥了日本善于学习的民族特性,使日本在短时间内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要打造“世界工厂”,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世界工厂”是以制造32~_1k为基础的。我国目前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工业产值占世界份额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发展不均衡、核心技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低等是我国尚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的表征,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支能支撑“世界工厂”良性运转的高素质产业大军。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2002年的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开幕,这次博览会引发了专家学者对中国制造业的评论,其中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关切中国制造业,必须关注中国技术工人的培养,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必须做到:
    1.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灰领人才”即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实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办学方向。
    2.挖掘办学潜力,创新办学体制,为我国制造业输送和培养大量适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面临中国打造“世界工厂”的历史任务,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办学潜力,扩大自身办学规模;一方面要创新办学机制,拓宽办学渠道,利用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兴办由社会力量集资、学校办学的完全民办二级学院,两者结合,从量上保证制造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学海网
   3.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努力成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预测:未来50年我国平均每年需提供2-3亿人次的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广泛的职业培训,用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逐步置换现岗低素质劳动力;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建立和国外权威职业资格认证的引进工作,推动职业准人制度实施,建立与本校专业和本地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机构。
    (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1.更新观念。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完善体系。因地制宜,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和科研开发能力,构筑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二条渠道。
    中国打造“世界工厂”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国际产业调整、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而这种转移、流动是梯度而非整体推进的,会选择一些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市场比较成熟的地方作为其一级梯度,而中国的国情决定沿海地区及中东部部分发达地区是首选对象。对于这些地区来说,能否有足够的技术、人力支持、迎接这种转移,成为这些地区能否抓住这次机遇的关键。因此,这些地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要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加大自己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一方面也要适时地提高自己的人才培养层次和科研开发能力。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消化转移过来的技术,并渐进式地渗透到内陆欠发达地区,实现我国制造业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3.提升内涵。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基本(通用)技能和创造性智力技能的教育,提高应用性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应对工业化社会的需要,重视职业岗位能力、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职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技术的发展的确取消并降低了对劳动者某些动作技能的要求,并对劳动者智力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然动作技能的日趋简化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智力技能的作用虽然不断增强也不表明其独立,它们同时作为技术主体驾驭生产活动)。这是和工业化社会所追求的岗位技能专门化、复杂化特征相反的一种趋势。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亨利莱文指出,“过去科技的运用于工作场所及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的科技将会进一步将工作简化和惯常化,并会减低工人之个性及判断的机会”,这样,“高科技的教育的含义就是:基础稳固的基本教育而非狭隘的职业预备队未来更为重要”。同时,在新兴工业化进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兴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具有科技含量高、专业理论较深、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特征。夯实学生的技术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应对不断变迁的职业世界,提高他们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敏锐地抓住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问题
  具体地说,就是在解决“人”的问题(技术人才的匮乏)的同时,解决“物”的问题(技术装备的落后)。不仅培养产品级的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还要培养生产产品的装备级的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不仅成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基地,还要成为装备国产化、国产装备替代引进设备的研究基地。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业的总称。装备制造业决定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因此,充当世界工厂的国家,都把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撑。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不能仅仅停留在产品的高新技术化,而要适时地转入装备级的高新技术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兴工业化。但我国目前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主要是:国民经济总体装备整体水平低,技术主要依靠国外,产出效益不高。对此,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和技术集中优势,直接介入装备生产人才培养,在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1.重视装备制造业生产、管理、服务应用性人才培养,为进口装备本土化、装备国产化提供人力支持。
    2.立足地方需要,与政府、企业联手,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研制关键设备,争取有限目标,重点突破。
    3.大力开展装备制造业服务工作。开展装备业服务作为一个社会实践的层面,是相对装备开发而言的。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加以说明:如果研制并成批制造一种先进的供生产领域广泛使用的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是一种开发行为的话,那么,将国内外知名厂家的数控系统和伺服机构拿来更新过时的数控机床或将通用机床改装为数控机床,就是一种服务行为。前者具有突破性,它关系到能否创造出拥有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名牌产品以跻身世界先进国家之林的大事;后者具有后援性,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业内人士提供的资料表明,在改革开放20年来各行业进口的数控机床中,已有原值超过100亿美元的“鸡”趴在了“窝”里,等待更新、改装和维护。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围绕装备制造业在技术服务、法律服务、销售服务、采购服务、仓储服务、运输服务等诸多层面开展工作,促进国内装备制造业的良性运转。
中国打造“世界工厂”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艰巨的挑战。说是机遇,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时代发展为其提供了宽阔的舞台;说是挑战,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坚持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坚持服务经济,贴近生产、贴近技术,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沈立人.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效应分析[J].江海学刊,2002,(3).
[2]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3]彭虹斌.近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启示[J].教育史研究,2002,(4).
[4]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5]余怀彦.实用主义和美国教育的困境[J].高校理论战线,1994,(5).
[6]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9.
[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力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