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日期: 2009-1-4 20:06:21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周劲松

   摘  要:创建以精品专业为代表的专业品牌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本文在剖析高职精品专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应重点从6个方面着力:建立“伺服型”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加快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适应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欢师”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实施专业研究能力建设工程、推进专业管理制度建设。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建设;着力点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具体落实。专业建设水平是学院办学水平、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学海网
通过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并以此带动学校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广大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精品专业的基本特征
    高职精品专业指建立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优质专业。精品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支柱和窗口,是举校教学稳定性和高职品牌创建的基本保障,在增强学院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精品专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专业的前瞻性、技术性、特色性和示范性等方面:
    (一)精品专业的前瞻性
    精品专业具有明确的创新导向功能。高职精品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调整,确保适时输送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精品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的紧密结合,是建设“亮点”专业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成为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的驱动力量和智力保障。
    (二)精品专业的技术性
    高职精品专业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体现为“技术专业”,因此,高职精品专业的知识、能力构成应面向明确的职业技术岗位,人才培养要具备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与传统高校的学科专业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相区别,高职精品专业应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迁移性。如果说传统高校的专业是学科导向的话,高职精品专业应严格执行职业导向。
    (三)精品专业的特色性
    高职精品专业在区别于传统高校学科专业的同时,必须具有独特的区别于同类专业的鲜明特色。精品专业的特色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精品专业特色的显性特征,成为社会和广大考生是否认同的主要标志。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过程的持续创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毕业生则是维系和推动、精品专业特色建设良性循环的基础力量。正因为如此,高职精品专业特色性的评价应重点落在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反应等方面,而不是对专业建设的技术分析上。
    (四)精品专业的示范性
    高职精品专业建设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专业内函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示范能力提升为目标,因此.高职精品专业具有明确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一方面,高职精品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代表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精品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质量标准、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模式可为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第三,高职精品专业配套的师资力量、实习实训设备和其它资源的共享将促进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高职精品专业的建设包括规模扩展、硬件设施投人等内容,但从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来说,强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建立与就业岗位高度一致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和教学标准、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式、建立促进教师队伍成长的队伍建设模式、建立保障教学质量要求的管理模式、形成特色化的建设模式等内涵建设任务尤为迫切。笔者认为,加强高职精品专业的内涵建设应着力于抓好以下的工作:
    (一)建立“伺服型”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
    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全局性,的影响.而专业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建立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是保持专业建设活力的有效途径。为此,首先要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相应岗位的优秀工人及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专家系统,并建立培养过程不间断跟踪、培养目标随市场需求调整的工作机制;第二,要建立同步响应、快速反应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市场跟踪系统,通过对企业和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技术发展状况,作为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主要依据;第三,,建立包括对职业岗位复合和分化、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变化进行评估的系统,以此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决策的科学性和调控行为的有效性;第四,要建立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系统。根据市场职业岗位的分化,合理调整培养目标的专门化方向和相应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同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确保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第五,建立专业培养目标调控实施系统,针对培养目标设计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学海网
   (二)加快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精品专业建设的突破点。高职精品专业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方向,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构建四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走廊”:一是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课堂走廊”。通过“课堂走廊”,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作品的制作,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解决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企业走廊”,使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氛围和企业文化,熟悉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并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岗位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完成由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三是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文素质走廊”。通过开发必修模块课程、选修模块课程、活动模块课程和主要在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中实施的实践模块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四是建立以过程性、诊断性评价为主体,终端评价为标尺的人才培养“评价走廊”。要建立适应课程教学、实验实训项目、课程综合实训等多样性的评价方式,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重点体现专业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取单项目评价、多项目评价和综合项目综合评价等工具,并根据实践性教学特点,扩大学生的作品、产品和设计方案等评价工具的应用范围。
    (三)构建适应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技术方案,构建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在于建立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可调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是要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即紧贴职业岗位要求建设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专业专门化课程、专业实践能力课程等课程群,并实现课程群内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应完善课程内涵的建设,引入企业工程实例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其次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实施因材施教。要制定专业基本能力标准,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升专业基础能力;要按照细分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学生制订专门化方向发展计划,并制订分模块的质量标准和教学标准,使学生达到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在某一细分职业岗位领域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要根据职业特点和技术岗位特点,专项制定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标准,开展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以职业习惯养成为重点的培养工作,确保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从业行业适应能力。最后是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将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引入课堂,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产品制作和自行设计项目.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同时,实现教学相长。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媒体,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建设以“双师”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  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应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着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改革意识、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院发展要求的师资培养、管理、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要依托校办企业、利用与企业联合办学、制定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和采用“送、下、带、引”方法等,锻炼专业教师队伍。采用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实施专业研究能力建设工程
    为有效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应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专业研究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并依托专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显著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和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才能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一是要建立应用技术研究的导向和保障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等科技活动,并将技术研究成果作为教师业务能力考核的重要依据。要通过对企业的技术难题进行征集和联合攻关、科技培训与咨询、技术服务等手段.增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能力;二是要建立教学研究促进机制。确立教育教学研究的先导地位,建立促进教育教学研究的长效机制。紧密结合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人才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六)推进专业管理制度建设
    专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提高是保障专业建设措施和项目得到全面落实的有效保障。专业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以教学思想和管理思想改革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运行机制,才能实现教学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监控、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的预期目标。首先要制定精品专业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专业管理。要确立学院对精品专业建设的统筹安排和系部对建设项目的管理职能,充分调动数控教研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理顺精品专业建设中各部门工作职责关系.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其次是要制定课程管理办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建立课程提取、建设和退出机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专业最新应用技术和工艺发展状况,提取相应的课程进入专业课程体系;对新设课程设立课程建设项目组,并邀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目标设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对与市场需求脱节或已老化的课程,经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确认后.应退出专业课程体系。第三是要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落实各教学环节基本要求。规范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周密设计教学过程,准确把握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规范实施课程教学,确保教学质量。最后是要建立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机制,全面保障教学质量。制订严格的教学过程管理办法,实施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评价,确保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打造精品专业,创建专业品牌,是广大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发挥精品专业建设的导向作用,推进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显著提高精品专业的品牌效应,必将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环境的优化,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引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光.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质性思考[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范唯等.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4]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6]刘沂蒙.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色化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