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新经济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新经济发展

日期: 2009-1-2 20:53:19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严雪怡

摘要:分析了信息社会新经济的主要特点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从早期的着重培养岗位专项能力转变为面向一个职业群,并通过培养适应新经济需要的基础能力和关键能力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在新情况下,能力本位原则仍然要坚持,但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此就某些对能力本位的误解作以说明。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新经济;能力本位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已有多篇文章介绍了信息社会新经济的基本特点。据此,我国也将在本世纪内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将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这些新要求?在新形势下是否仍然需要坚持能力本位原则?这些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学海网

 

    一、21世纪信息社会新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将逐步从工业社会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转变为信息社会的“订单化”多规格、小批量生产

    2000年6月5日美国联邦政府商业部发表的关于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年度报告——《2000年数字经济》称:信息技术产业是推动美国目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在过去5年中,虽然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只占整个经济的8%,但美国经济增长的1/3归功于该行业的发展。该报告又称: 1995~1999年,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占整个投入的2/3,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惊人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产、消费、通信和娱乐方式, 1995~1999年美国进入“新经济”(引自教育部《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第4期《美国发表两份关于信息经济的报告》)。

    (二)为了应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信息社会将是一个持续发展、持续创新的社会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项新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另一项更新的技术所代替,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高,规格更多,使用更方便,形式更符合时尚。据国外有关专家估计,目前他们的电子数据处理和工艺知识方面的新技术利用期仅为1~3年。如果仍然沿用职业教育原有教学模式,当学生学到某项“新技术”时可能已经过时。

    (三)知识将成为信息时代决定性的生产要素

    知识是创新价值的要素,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新知识的创立及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都能创造性地应用于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之中,从而创造出愈来愈高的价值。这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今后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创造知识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原来的任务是传授现成技术并要求学生照着干,不重视创新能力,但在新形势下,培养创新能力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四)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已经改变而且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面貌

     我们特别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大作用。例如,运用新的媒体熟练地交流将成为今后如何阅读、书写和计算的基本技能,将对传统的学习方法作出根本性改革。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将是具有驾驭媒体的能力,包括运用新媒体促进学习的能力,对已知媒体信息的选择、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借助这种能力,学生的学习潜能将得到充分发挥。

    (五)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普及,促进了经济的国际化,企业愈来愈大型化,跨国公司遍及全世界,同时也出现了成批联合在这些大公司周围的、高效益的、灵活的小型企业

    这些新出现的大型和小型企业都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不同的人才需求,包括经济国际化后适应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新要求。例如,要培养适应各种特殊需要的人才,包括既懂技术又熟悉一两门外语,还能经营的复合人才。除了加强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实行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合作教育,网络教育等也很重要。

    (六)人力资本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强

    如果将资本分成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三类,从理论上说,自然资源靠人去开发,物质设备靠人来掌握,人是第一位的。但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不高,对人才的知识需求不高,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很小。只有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之后,人力资本所占比重才会不断上升。根据1995年世界银行对192个国家的评估,在三类资本中,物质资本仅占国民财富比重的16%,自然资本占20%,人力资本占64%。在德国、日本、瑞士等高收入国家,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可达80%,而撒哈拉非洲地区人力资本比重很小,自然资本占国民财富超过一半(以上资料见胡鞍钢文《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

    (七)在信息社会,人们为了适应频繁的岗位变换、人才流动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不间断地进行继续学习

    强调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必须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密切结合,从而使学生所掌握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得到相应改变和加强。

    (八)劳动力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在“标准的企业职工”之外,“非标准的企业职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所谓“标准的企业职工”指现在企业中聘用或雇用的正式职工。所谓“非标准的企业职工”包括远距离工作、独立工作、钟点工作等非正式职工,他们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任何地点接受各项工作,可以同时在几个企业中工作,从而提高收入;另一方面,企业付给他们的工资,一般低于“标准的企业职工”,对双方都有利。据德国巴伐利亚与萨克森州“未来问题委员会”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非标准企业职工”与“标准企业职工”之比为1∶5,80年代初为1∶4, 80年代中期为1∶3,如年代中期为1∶2,预计在15年内将达到1∶1(引自教育部《教育参考资料》2002年1—2期《德国专家提出: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

 

    二、基于新经济特点对职教的建议

    受工业社会批量生产观念的影响,现在的教育体制要求用固定不变的时间使所有学生学到同样的内容,而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被淘汰。这实质上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时间为主轴,以选拔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制,应当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按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学习时间,为所有人服务的教育体制。这就必须实行多样化、弹性化的学习制度。可以选择多种学习途径,包括弹性的课程系统、弹性的学习进度、弹性的学生组合。同时,对现有评分办法、升留级办法和学历证书制度等作出相应改革,建立与弹性学习制度相适应的评价和学习管理制度。

    实行以学习者为中心,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革学习方法。美国在20年前已经试行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l),由两个教师同时辅导60个学生按不同进度进行学习的方法;英国对实习课程实行学生按不同进度完成各个实习作业的做法,每个实习作业完成后必须考核合格,不合格作业要重做,最后完成实习作业的数量可能各自不同,就以完成的数量作为评价依据。这些都是实行学习时间弹性化的做法,可供参考。

    现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制、课程、教材等规定和编制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在100年前,人们通过职业教育学到的技术几乎可以用上一辈子;到20世纪中叶,有些新技术的应用期缩短到一二十年,出现了一生中多次变换岗位的情况,于是60年代出现了终身教育理念,通过继续学习,以适应多次变换工作岗位的需要;到80年代,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更快,为了适应“知识爆炸”这种新情况,开始创造“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的新经验,通过加强一般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在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快,频繁的岗位变换和人才流动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原有的一般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仍需加强外,还要加强各种“关键能力”,主要有自学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自学能力包括自我发展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媒体促进学习的能力,对媒体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应用的能力等。可以设立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训练。

    一般工作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有效的组织能力,工作小组中的协作能力和一定的掌握新设备和系统的能力。我国对培养这方面能力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今后要教育学生举一反三,把所学能力运用到各个工作领域。

  

学海网
  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涉及工作与学习的很多方面,例如学习中提出不同见解,解决问题能提出多种思路、多种途径,工作中不断研究新方法、永不满足等。如果说一般工作能力是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力去解决前人“已知”的问题,那么创新能力是要求能运用所有系统知识、能力进一步解决“未知”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应当建立在具有一般工作能力的基础之上,并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从“传递型教学”转向“对话型教学”,从“灌输型教学”转向“反思型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立性、多样性,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在信息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某一生产、服务岗位的具体生产、服务技术,转变为面向一个职业群范围内的职业适应能力;从教授学生掌握某一岗位的现成技术转变为提供掌握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习者到达某一个新岗位时,可以凭借已掌握的基础能力和关键能力,较快地掌握新技术,而且干得更好。

    如何学会快速变化的新技术,仍然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美国的做法是将教育和培训、工作、自学这四者结合起来,并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周期短的特点,较易学到最新技术,可以在教学计划中把培训作为一个环节,也可在毕业后进行。工作指在岗位上学习(On the Job Learning),完全可以学到新技术,而且参加真实工作时有可能在环境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养成创新能力,提高作出决定的能力和推断能力等,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自学指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掌握各种新技术。

    在信息社会,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将愈来愈复合化。经营者要懂技术,小型企业家要集专家、经纪人和领导于一身,“非标准的企业职工”要掌握多种知识、技术,跨国公司要求提供能在国际流动的劳动力,这些人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熟悉国际语言、国际经营知识等。我们必须为培养这些复合型人才提供各种条件。

为了有利于培养各种高级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不应是封闭的,应当与普通教育共同构建有利于两者相互沟通、衔接的课程体系,两类教育的课程也会出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现象。

 

    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必须坚持能力本位原则

    近年来,有些学者对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是否仍然坚持能力本位原则提出质疑,甚至主张取消“能力本位”,改为其他本位。有些意见把能力本位观念仍然局限在早期的仅指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这种狭隘观念上,认为能力本位不能适应今后的需要。也有把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这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强调了能力就必然会忽视素质。本文将对这个问题作一些讨论。

    (一)坚持“能力本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

    什么是“职业教育”?一般的理解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辞海》)这些知识、技能、态度可以构成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胜任与学习相对应的生产或服务工作。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是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否则,就办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如何编制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通常的步骤是:首先通过调查研究或聘请用人部门专家确定一定专业范围所需要的职业适应能力,并将这个职业适应能力分解为若干具体能力要求;然后分析每项具体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再把所有知识、技能、态度汇总后编制成各门课程。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职业适应能力为基础的。“能力本位”的原文是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也可看作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从来是相互结合的,认为提出能力本位必然会忽视素质没有事实依据,根本问题在于职业技术教育是否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首次提出的。他曾说:“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哥达纲领批判》)“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资本论》第一卷)我们不难从工人阶级通过集体生产劳动所养成的优秀品质来证实马克思以上论述的正确性。当一个青年进厂当学徒时,他想到的是拜师学艺,很少想到是为了提高素质;资本家或老师傅在向学徒教授技术的同时提出一些严格要求,目的是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而不是主要为了提高学徒的素质。尽管如此,这个学徒在长期、严格的集体生产劳动中还是逐步形成了优秀素质。事实说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这些素质要求,都是在完成生产劳动或服务工作中经过长期实践的反复磨炼,结合一定的口头教育而逐步养成的,源自生产或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能力和素质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生产劳动结合养成的。不必担心提了能力本位就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要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三)坚持能力本位原则,所要求的职业适应能力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

    进入21世纪,虽然仍然坚持能力本位,但这个能力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职业适应能力确实过时了,需要用新的职业适应能力来代替。但能力本位原则并没有过时,仍然必须以职业适应能力作为编制课程的基础,而不是另摘一个其他新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职业适应能力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主次一直在发展变化。近些年来,能力要求发展变化的力度比其他素质发展变化的力度大得多,例如,对“爱岗敬业”的要求,尽管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对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已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但在思想、道德等素质方面的要求,变化较小。因此,强调能力本位,就是抓住了事物变化的主要方面,这对如何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四)对有关能力本位几个具体问题的探讨

    1.强调能力本位后是否会忽视人文素质

    由于在同样的学习年限内学生必须学习许多职业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人文学科显得少了一些,这个缺陷是职业技术教育本身形成的,与能力本位无关。相反,能力本位十分重视人文学科所培养的阅读、写作、计算、分析、综合等一般能力,十分重视外语能力,认为这些能力是职业适应能力的基础,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强调能力本位后是否会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差

    这个意见对按岗位能力编制课程而言的这种能力本位是正确的。现在的职业适应能力已经强调把适应职业变化和人才流动的能力作为主要内涵,因此,对是否缺乏灵活性的顾虑是多余的。

    3.实行能力本位后是否就没有“弹性学习”

    “弹性学习”与能力本位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虽然现在实行能力本位的职业学校很多没有实行全面的弹性学习,但能力本位本身并不妨碍弹性学习。例如,在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与学习之间、学习与工作之间、工作与工作之间的衔接,大都是能力的衔接,实行能力本位,更有利于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相互结合,更有利于实行弹性学习。

    4.能力本位是否有缺乏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特点

    恰恰相反,能力本位十分强调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否则,无法形成职业适应能力。

    5,能力本位是否不能实现班级教育与个别教育的有机结合

能力本位并不妨碍实行个别教育,相反,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重视个别教育的体现。在专业知识面不断拓宽,而学习年限不变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学习方向和学习课程都可以有多种选择,这为实行个别教育创造了广阔天地。实行能力本位,学生具有较强的基础能力和关键能力,就更有利于个别教育。

 

[参考文献]

[1][德]约翰?韦尔茨.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J].育参考资料,2002,(1—2),

[2]M.Harldns.The Future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a Continuous lnnovation Society,National Dissemination Center,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February,2002.

[3]Jay  W.Rojewski.Preparing  the  Workforce  of Tomorrow: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National Dissemination Center,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February,200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