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日期: 2008-12-28 9:07:08 浏览: 1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韩光道

摘要: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企业角色及师资队伍状况是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加快实现工业化;建立健全高职教育投资保障体制;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培训。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业化;投资保障体制;师资建设
 
 
    一、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工业化水平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化是指由工业技术革命引起工业快速发展,并对一、三产业产生深刻影响,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通常用人均GDP来察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
    高职教育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学海网
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日本的职业训练、瑞士的“培训教育第三产业化”等,无不依托本国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经济技术。
    高职教育与工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我国同样可以得到印证。我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高.高职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样较高,深圳市的高职教育起点高、发展快就是很好的例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1992年筹建,仅仅十几年时间就建成东、西、华侨城三大校区。2003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技术学院。同年9月,在教育部首次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该学院15项评估指标均获“优秀”,是全国惟一一所评估成绩获全优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被公认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国内历史悠久、技术稳定的大型企业为数不多,工业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才素质推动发展的观念仍然薄弱,企业和社会资金向高职教育投入的自觉性不高。这正是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二)政府行为是加速高职教育发展的直接因素
    政府行为对高职教育的影响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二是投资结构,三是就业制度安排。政府对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以及政策的制定,直接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1996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下,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资比重大大增加,同时带动了社会各界向高职教育的投资。另外,根据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在就业制度安排上借鉴国外就业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先进经验,我国劳动部门对某些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岗位也明确提出了职业资格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某种专业技术能力的象征。
    在国家政策导向、投资推动和就业制度安排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在校生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60%以上。
     (三)企业从职业人才需求主体转变为职业教育投资主体是高职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譬如,沈阳市劳动力市场公布的2003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中,需大于求的前10个职业,技工就占6个。无独有偶,“技工荒”也成为2003年浙江省人才市场无法回避的困惑。在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为找不到工作而犯愁的同时,不少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可用的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和复合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寻觅。一北一南,迥然不同的两个地域,迥然不同的两种经济模式,却面临着相同的用人困境。
    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自身是难以奏效的。只有企业和学校联动,才能加速合格技术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背靠郑州铁路局这个强大后盾,在校本部建起了条件良好的实验、实训基地。客车车体、机车转向架、路基与钢轨、数控机床应有尽有。另外,各种实训实验仪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活动的折叠课桌椅以及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安全要求和考核标准也都样样齐全。这些实验实训条件没有企业的投资,要短时间建成是不现实的。
    由企业直接投资发展的高职院校情况更好。如北京吉利大学创办于2000年,这所民办高校当年9月迎来了第一批学子500名,到2003年择优招生 9700人,在校学生达18000队。该民办高校之所以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原因是有吉利集团作为学校的坚强后盾。
    (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状况是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缺陷。一是学历层次偏低。据统计,高职院校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者的比例一般为8∶80∶9。高学历的教师偏少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二是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教授、副教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过低。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套用普通高校的标准。三是兼职教师不足。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教师多来自生产一线,而我国不少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高薪聘请一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四是“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大多数教师仍然只擅长理论教学。
   
学海网
二、加快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
    如前所述,工业化是制约高职教育的决定性因素,要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实现工业化,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用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要根据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不仅在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方面合理确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在技能培养方面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一方面,通过实现工业化,为高职教育提供广阔的人才市场需求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二)建立健全中国特色高职投资保障体制
    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高职教育又被排在全国教育经费重点扶持和必须保证的对象之外,其投资任务基本交给了学校所在地政府。而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靠自筹资金过日子,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为了保障高职教育的稳定投入,首先,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向企业征收职业教育基金,专门用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新加坡政府除每年由国家拨款发展高职教育外,还制定了一项政策,即从1979年起,通过向企业集资建立技能发展基金。政府规定,企业要为月工资不满750新元的职工向国家缴纳相当于该职工工资1%—4%的技能发展基金,由生产力局掌握此项基金。到1985年,技能发展基金累计达4亿多新元。这项基金的设立,一方面,使广大职工有可能得到提高技能水平的训练机会,以便通过技能的提高相应地增加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它是对雇主的一种强制性征税,迫使雇主减少雇佣技能低的职工,并重视对这类职工的培训,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其次,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收费制度。发达国家和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表明,只要所设专业贴近市场,职业教育就可以从受教育者或用人单位那里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收费规律,同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收费办法,逐步建立起一套合理、规范、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收费制度。
    (三)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
    产学研结合是发达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德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职业学院,无论在办学原则还是在具体培训安排上,均与德国的徒工培训模式相类似——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
 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学校要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要为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生产实习等提供兼职师资、设备和场地方面的保证,其培养目标是具有高等学历的高级职业人员。
    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的基本做法是:将中学毕业生招进企业,然后采取企业实际技能训练与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即用一种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或“三明治计划”来密切企业与职业学院的合作,具体采取职业教育与工厂实习时间各占一半的5种不同排列组合方式。为改变英国传统学徒培训的保守和落后状况,英国也建立了与德国类似的合作式学徒培训的社会监督和保障系统——工业训练协会,发挥企业在学徒培训方面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院的合作规范化和统一化,为学徒提供或核准职业培训课程,提供经济资助和培训的必要设备,与学徒订立契约,对培训进行监督和评估,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
    日本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产学合作是仿美的产物,实际的实施却与德国或英国相类似,其特点是把重点更多放在科学研究的合作方面。
    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技术稳定程度不如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不能一下子走上“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轨道,而应先选择“以院校教育为主,以企业和社会实习、实训为辅”的模式。
    (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高职教育的技能培训
    2004年6月14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由于数控机床台(套)数不足,多数学校学生的实训时间少于3周;加工金属零件较少,更多的是用蜡作为替代材料,缺乏真实的工程环境,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这样的实训条件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这番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国高职教育目前在实验、实训方面的困境。
    要走出实验、实训方面的困境,教育部目前正在推进的重点实习基地建设和中央财政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以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举措不失为治本之举。除此之外,必须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强力推进“订单式”教育,让人才接收单位提供实训条件;二是在高职院校教学水平评估中对实验、实训条件作出硬性规定,达不到要求的专业停止招生,促使院校尽快建立实验、实训基地。
    (五)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一是“内培”。安排教师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和教学指导;指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管理和设计过程,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帮助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二是“外引”。从企业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采取教师雇佣制,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以节约经费开支。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越来越多,要求师资数量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外国不少高职院校都采用教师雇佣制,扩大兼职教师和半日制教师的比例,以减轻人员开支的负担。这种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