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

试论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

日期: 2008-12-29 14:56:51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蒋芝英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院校布局大多以行业为主,过于集中在大城市。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区域化发展,不但有利于因地制宜办学,为当地经济服务,同时也是降低教育成本的重要措施;更是高职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捷径。文章就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可能性、可行性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近 2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与此同时,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高职教育院校布局大多以行业为主,过于集中在大城市,与区域经济未能很好地融合,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大打折扣。

学海网
其实,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区域化发展,不但有利于因地制宜办学,为当地经济服务.同时也是降低教育成本的重要措施;更是高职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捷径。

 

    一、区域化发展的可能性

    1.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规定了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它一方面具有其他类型教育所具有的一般属性,以培养社会性的人为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即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劳动就业服务,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密切相连,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实现区域化发展的可能性。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应是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行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捷径,就必须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时刻把握好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了解行业发展的需要。唯有这样,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得到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人民群众的支持,才会有生命力。

    2.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形成了地方经济的区域性特征。每一区域经济都有自己特殊的产业和行业.对人才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高职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形式、专业设置如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走区域化发展的道路,不但能实现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而且能使高职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江泽民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指示为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规划指明了方向。

    按照我国先行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在行业,这同样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区域化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区域经济和行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兴趣在于高职教育能否为其带来合适的人才、相关的技术支持及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以此带动自身的发展。而高职教育实现区域化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培养规模,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受到社会的欢迎。

    3.克服院校布局过于集中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高职教育院校布局大多以行业为主,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很多院校的学校性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雷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而高职院校的布局在考虑行业需求基础上,再结合区域经济来发展.就可以克服这方面的弊端。

 

    二、区域化发展的可行性

    1.生源优势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却也带来了生源大战。许多院校面临招生困难。在校学生,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退学率也居高不下。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跟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实践模块流于形式等原因不无关系。

    高职教育如果实行区域化发展,在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规模、结构布局、专业设置,使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两者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就能确保生源。这样,高职教育有了生命力,区域经济也有了人才保障.两者就可能形成良性互动。

    2.解决了实训、实习难的问题,保障了教学质量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动手能力薄弱,适应不了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学校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过于薄弱。在中国,职业院校里的实操实训设备几乎都是自成体系,规模小。这样,一方面是重复购置,实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所限,往往只能选购少量的、相对经济的设备,只求“有”,不求“上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它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从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或者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这类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门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产学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然而,仅依靠学校的条件难以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与企业的合作。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教育成本,使企业与学校都获益非浅。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不但注重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办经济实体,而且非常看重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和社会各类企业的积极参与。它所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举世闻名。与地方经济中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我国著名国务活动家、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职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对职校的专业设置,“完全须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教学内容,要“切近于将来服务的需要”;为了解决学校“实习”和“训育”问题,学校“不宜离开某种职业区域过远,总须邻近这种职业社会,才有办法”。学生毕业后.也要依靠社会各部门来采用。在这方面,国内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本地雅戈尔、杉杉、罗蒙、培罗蒙等数家知名服装企业,组建宁波服装职业教育集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攀钢实行“企教互动,共同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

    3.“双师型”教师培养成为现实

高职教育质量如何,很重要的是教师。当前,国内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要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专业课教师就必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素质。传统的教育体制所培养的教师缺乏必须的实际工作经验,直接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又缺乏教师的理论素质。有些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了“双师”水平,却很难与时俱进,使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协调发展。据有关研究表明,靠原来的体制来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只能是一个设想,要完成高职教育的目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必须要依靠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参与。

 

   

学海网
 三、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职业教育行为的单一性有待改进

    职业教育应属于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共同行为,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基础。单靠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很难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育基本上由学校单方面完成,可以说是职业学校教育。从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的设置到课堂教学的完成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都由学校决定。学校就象一个小社会,各项功能虽不完善却也基本齐全。在这种教学体制下,学校虽能保证教学行为的基本完成,却难保证教学质量。因为一个学校的财力物力毕竟有限,很难保证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职业教育行为多样化,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主要可体现为办学参与社会化、教育集资社会化和教学管理社会化。办学参与社会化是指高职教育的主办者,不仅可以是传统的国家教育部门,也可以是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从发展趋势看,社会办学逐渐超过国家办学,尤其是企业办学更引人注目。在美国高职教育中,国家办学占24%,社会学术团体办学占20%,私人办学占6%,而厂矿企业办学则占50%。资金筹集社会化是指教育资金筹集多渠道化。日本一方面积极倡导和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捐款或捐资于教育;另一方面采取法规手段硬性规定企业、产:业部门承担教育经费,以保证教育资产有稳定可靠的来源。教育管理社会化是指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民间自主管理的有机结合,这是办学主体社会化、教育资金筹集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对教育的直接参与,也能有效的实现办学参与社会化、教育集资社会化和教学管理社会化。例如德国的高职教育,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地方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都有各自的不同分工。各级政府每年给予职业教育大量的财政支持和相应的政策保障,学校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实践技能的培训主要由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这种模式保证了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最先进的技能。

    2.政府的政策保障还不到位

    高职教育实行区域化发展,这就要求学校与区域经济的双向互动。而学校、企业又是不同的利益主体,难免会有很多分歧存在。所以,政府应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证双方的利益。例如,解决学生到企业实习问题,政府可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等。国家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有待深化。现行院校管理t者级别与行政级别没有脱钩,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影响院校向中等以下城市延伸的积极性。现行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院校向下延伸具有失去上一级政府支持的风险,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例如法国1984年颁布《高教指导法案》,把高等教育更广泛地向企业界开放视为一条重要原则,提倡企业和科技界的代表参加大学的管理工作,协助大学制定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1984年,法国成立“教育——企业工作线”, 1986年成立“教育——经济高级基金会”,以促进企业与大学的联系。1984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还明确规定,大学行政委员会中企业和科技界的代表要占30%一40%。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而德国政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德国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以规范各类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1976年颁布《高校总法》,明确规定了高职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1981年又制定《高职教育促进法》,强调规范职业教育的结构改革,随后颁布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法律和法规。

    3.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的行业协会对该行业的人才要求认识最深刻。它们应该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对人才的培养,考核都负起具体的责任,而目前的行业协会对这方面的参与是极其有限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对自己的教育责任还未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则由于国家相应的教育体制还不是很健全。

    德国的行业协会在职教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行业协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运作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在德国,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凡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商会、个体经营者或工商企业界的法人单位,都必须参加本地区相应的行业协会。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应设立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作为专业决策机构。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产业主管部门已经撤消,但是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联系不能因此被割断,行业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削弱。政府在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条款中可积极催生一批行业协会,使其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这对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同时,学习、借鉴他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的经验,既适时又必要。

    总之,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是“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如何办出特色,直接关系到其生命力。区域经济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又要依赖于人才的支撑。所以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将使两者相得益彰,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2(15).

[2]浙江省高职教育考察团赴德访问考察报告.2000—12一 15.

[3]胡宇彬.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中国职业教育网一教改信息,2003—04—19

[4]郑家农.学习领域:德国指教改革的新课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2(4).

[5]李月顺,庞明强.怎样理解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J].职教论坛,2003(1).

[6]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 2003(1).

[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2003—02—26.

[8]2003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