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文学作品中语言空白的作用

论文学作品中语言空白的作用

日期: 2008-10-18 4:37:25 浏览: 11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论文学作品中语言空白的作用
四川省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校 唐 陟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文学作品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重要的表达现象,即:语言空白现象,在不影响主题明确、形象完整的前提下,用以模糊不确定的语言来表述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读者接受过程之中,不知不觉的去调动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想象力,并加以填充,这样就充分的发挥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陶冶了读者的思想情操,启发了读者思索问题,丰富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等作用,给读者一种悬念感,达到文学作品召唤读者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 语言 空白 兴趣 想象 注意 情操
空白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中常会运用一种技法。如在书法、绘画、音乐等之中。尤其在书法、绘画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人以艺术思想的熏陶,因而在创作中,就不仅要考虑字体的大小、笔画的粗细、运笔的流畅,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谋篇布局中的空白之处。如字体的间距、边幅的宽窄、虚实的映衬等。倘若离开空白,字写得再有气势、再有个性、运笔再流畅,恐怕也收不到好的艺术效果,比较明显的是在行书与草书中,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说是一个特例。当然在绘画作品中也是如此,有名的是徐悲鸿的《奔马》形态各异,使人奋发向上;郑板桥的《竹》傲然挺立,给人一种节节向上的精神;齐白石的《虾》通体透明,初看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细看如雾里看花,似有非有。同样在音乐中也有表现,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高低曲屈,节奏明快,不免能够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情。只不过美术与音乐在于视听方面的差异罢了。其间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与作品中留有的“空白”是分不开的。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毫无例外,无形之中作者也采用了这种创作技法。实际上我们的读者在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遇到一些模糊,不确定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现象,其实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空白。它指的是在不影响主题明确,形象完整鲜明的前提下,以一种模糊、不能确定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意象之中总有留有大量的“空白”,创作时往往采用“简化”的原则来进行。读者在接受艺术过程中,不自觉的去调动自我生活中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加以填充,读者填充的成分(即:读者头脑中的意象)往往带有自己创造的成分,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是如此,文学作品才让读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作者提供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即重建①。这样极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达到了文学作品召唤读者的写作技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集中了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陶冶了读者的思想情操,同时也激活了思维,启发读者去思索、探讨问题,从而也达到了“文吸读者”的目标。
一、语言空白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读者去品味文学作品,其作品应当具有对读者的吸引力,光有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精妙绝伦的故事情节和自然优美的环境叙述和描写那还是不够的,还要寻找一些新颖别致的表现手法,语言空白就是其中一种。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空白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能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在《驿路梨花》②一文中,紧扣住驿路边,发现小茅屋,梨花丛中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一步步逐渐把情节引向深入。而作者自起笔到搁笔,均未直接回答谁是这座茅屋的真正主人,出现语言空白。正因为这语言空白,才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读者在语言空白的引诱下,各抒其心灵中的见的:有的认为主人是茅屋的建造者—解放军;有的说主人是茅屋的照料者—梨花姐妹,有的讲主人是茅屋的修葺者—瑶族老人,还有的指出茅屋的主人是过路人,哈尼小姑娘、“我和老余”等各种不同的说法。读者你说你有理,我说我的也不错,他说他的也正确,足以见之读者兴趣的浓厚情景之热烈。
在争之下最后形成共识:解放军向雷锋学习,为方便过路人而建造小茅屋;梨花姐妹受解放军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不断照料小茅屋;过路人、瑶族老人以及“我和老余”,既是受益者,也是小茅屋的照料者。因而,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二、语言空白能集中读者的注意力
语言空白具有冲淡的审美特征,它可以淡化文学作品的浓度,“疏其体,断其连,远其神,缓其度”。文学作品的内容作为读者的感知对象,其浓度不宜过高,因为“即使是最精彩的文学作品,其美感冲击力也不能是持续不断的重力撞击”③,否则会把读者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被感知的对象,导致“思维疲软”,注意力分散影响读者的感知效果。
可见,语言空白的冲淡功能可以起到节缓作用,能防止审美疲惫的出现,能集中读者即将分散的注意力。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④,作者围绕“项链”展开故事情节,玛蒂尔德是一美丽动人的姑娘,她出身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为能挤身于上流社会阶层,他每天都想入非非。在准备参加一次教育部长举行的晚会时;她向别人借了一串项链来显示其地位。晚会之上,她大出风头,取得了成功,满足了自己内心的虚荣心。可是当她回到家时,突然发现戴在脖子上的项链不见了,到底是怎么不见的,作者似乎有意回避,出现语言空白现象。
这种出其不意地造成读者“前意识”上的空白,大大强化了读者填补空白的意识,重新集中了读者即将分散的注意力。面对出现的语言空白,只要稍加点拔,读者很快就会捉摸到项链到底是怎么不见了的“情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造就了玛蒂尔追求虚荣,不求实际的思想性格,当她在晚会上一展芳容,大出风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便完全沉迷在欢乐之中,面对现实她什么也不想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她脖子上的项链不翼而飞,是突发自然的事情。
三、语言空白能培养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读者在进行作品欣赏时也要展开想象的双翅,犹如完成理科方面的试题所具备的抽象思维一样。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空白,也能把我们的读者引到想象的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如乐府《陌上桑》⑤,写秦罗敷之美,不像宋玉写东邻之女那样说她“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而是从侧面写各种人物对她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了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利,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文中对罗敷美从一个个观者来描写,但罗敷到底有多美,美到什么样子,美的程度如何,哪些方面之美,作者并未浓墨重彩去描绘,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空白。让读者在阅读之中往空白里填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此时,读者就能够把自己完全置于对罗敷美貌的遐思之中。接着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用传神语言具体描绘罗敷的美丽外貌。根据读者不同的思想,联想出风格迥然的形象,可以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展现,可以物喻人,可以人喻人,可把罗敷写成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的完善结合的产物。在描写之中,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且久而久之让我们读者的想象力得以培养。
四、语言空白能陶冶读者的思想情操
语言空白蕴含着各种意念,在沉默之中深藏着各种情感。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这种含蓄,深沉的语言空白现象,才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也是作者的情感的外现,但它是显而不露的,需要读者与作者的心灵达到共鸣才能领悟作者在其中饱含的深层内含和复杂情感。正是如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已潜在无意识做到了这一点。如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其《月夜》是著名的思情佳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去鬓理,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恍,双照泪痕干。”诗人们特有的想象力,远方妻子对自己的亲切怀念,他在皎洁明亮的夜色之中,独自苦守着不眠之夜,子女尚小,无法理解母亲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使她更加感到寂寞无托。
诗人远在他乡,对妻子当夜的情状一无所知,但是作者落笔抒写得去十分精细,他对自己的思乡之情体味得深刻,可是却缄口不言。鲁迅先生的缄言:“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埋下了深沉的爱与恨。因而读者只要细细品味,苦尽甘来,自然而然就明晓了文学作品中语言空白的内容,其思想情操也得到了陶冶,心灵也得以净化。
在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也有这样一段描写:“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悉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出现琵琶曲无声区。对于这几句,读者可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品出琵琶无声区是哭泣中的同咽,是悲愤高潮的显露,它饱含着琵琶女诉说之处的苦闷和万念俱灭的失望。面对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社会侮辱和摧残的女主人公,读者怎么能不为之洒下同情泪水呢,怎么能够不憎恨黑暗的封建社会呢!
五、语言空白能启发读者思索问题
语言空白具有简化性的原则,正是由于“简化”原则,所以作家在创作之中才有意“空白”。这个“空白”读者在读作品时就要带着问题去思考空白之处的内容。但要知道“空白”之处具有前瞻性,根据前文已有的情节与读者自我意象的需要而去思考。这个意象内容就是读者经过“阅读—质疑—思考—意象”地分析而得出的。如:鲁迅先生的《呐喊》⑥中的有一段对孔乙己的描写。“身材很高大,一幅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穿的虽然是长衫,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里边的“身材”“胡子”“伤痕”“长衫”都出现语言空白现象,没有具体说出身材有多高,胡子有多长,伤势有多重,长衫有多长多脏,破的程度怎样等,让读者自行质疑思考。同时读者读到此处,头脑中也初步思考得到孔乙己是一个具有谋生能力的人。好吃懒做,经常被人欺侮的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形象,正是由于他的这一性格上的弱点,才致使了孔乙己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通过后文“偷丁举人的东西挨打”“最后两次到酒店”的情景让读者看透了造成他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非是打折他腿的丁举人,而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六、语言空白能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
语言空白是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作者未表达的内容产生无限的遐思,调动读者的好奇心理,动脑去探索文字作品以外的内容,其不同读者就有不同的思想见解,创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从而使作品内容更丰富、更完善。《三国演义》⑦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就是一个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善战,身为小小的马刀手的关羽上前请战,曹操命人温酒与其践行。关羽应声道:“酒且斟,关某去去便来”。出帐中提长刀,飞身上马。片刻之间便催马而归,索性把华雄首级掷于地上,此时其斟的酒尚温。在这段精彩的描写之中,作者在作品中只字不提关羽是如何轻斩华雄的首级的。
上述正是一种语言空白现象,这种模糊不确定的表达内容,引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读者根据自己所择定的需要,从自己的审美水平出发,根据个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并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思维,去填补作品中未出的语言空白,展示关羽斩华雄的那种刀来枪往的厮杀场面,从而充分的展现了关羽是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这一内容正是对关羽如何迅速斩华雄的首级进行了二次重建,并让读者在创造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悦愉感,激活了读者的创造性的思维,丰富了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
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空白现象给读者的影响,远非如此,我们读者只要了解,认识了它,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仅能激发思维,启发思考,提高兴趣,培养想象联想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而且还能提高我们读者借鉴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①《美学原理》——艺术重建
②《驿路梨花》——彭荆风
③《叶圣陶谈创作》
④《项链》——莫泊桑(外国)
⑤《古代文学史》——《陌上桑》《琵琶行》《月夜》
⑥《呐喊》——鲁迅
⑦《三国演义》——罗贯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