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日期: 2008-11-3 12:18:31 浏览: 2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作者:聂劲松 李文雄  邹柏连

  摘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十一五”时期全国教育“普及、发展、提高”三项任务之一。然而,发展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属于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当代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上就是基于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供给水平的提升,包括供给能力、供给机制和供给质量,需要特定的动力机制发生作用。其外在动力机制主要是对人才类型需求多样化的适应,内在动力机制则是技能型人才素质规格的实现。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尚未良性运行。

学海网


    关键词:当代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源;动力机制

    近20多年来,发展职业教育一直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2006年底,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又进一步明确: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招生规模达到850万人左右,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乃是“十一五”时期全国教育“普及、发展、提高”三项任务之一。然而,发展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属于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发展职业教育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与优化资源配置来做大做强这一类别教育事业,即政策学和管理科学的概念;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则是作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这种教育类型本身的体系、结构、形式和功能等,朝着有益于国家和民族富强进步方向的演进,属发展学的概念。发展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可能正向同步、正向非同步或反向变化。这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历史就可窥其一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类别及其素质规格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加上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急剧下降。显然,主要依赖于政策推动的所谓大发展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当前,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需要全面认识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动力源及其作用机制。

    一、当代职业教育发展:基于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培训供给水平的提升

    职业教育源于人类为持续发展而对生存与生活经验尤其是相关技艺的传授,职业学校教育的产生则是欧洲工业革命后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提升一线操作职业岗位人员素质的特殊需要。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不同历史形态的职业教育从内涵到外延、从形式到内容始终随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科技更新及人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发展演变。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基于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供给水平的提升,即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供给能力的增长、供给机制的优化和供给质量的提高。

    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真正意义在于关怀个体的社会存在与发展。一方面,当代职业教育直接推进了人的社会化。当今社会,由于职业的技术化并进而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人们要胜任岗位就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素质,而职业教育则通过专门的教育培训使人在客观上获得了这种素质,从而融入了社会;另一方面,当代职业教育直接为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营造现实舞台。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限的过程,这是由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决定的。在客观有限的发展中,要尽可能地谋求最大发展,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良好的素质基础,尤其是素质结构的优化;二是持久的外在激励,能够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实际上,现代的职业角色的综合性和主动性,使职业素质特别是技能素质已经成为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果一个人在其一生的某一时期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不论这种教育是否立竿见影,只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即能够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才智、创新精神、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获得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个人的发展就具备了持续的条件。换句话说,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将实现劳动者自身潜质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性格志趣与社会需求的统一,甚至职业生涯与人生理想征途的统一。从这一层面而言,当代职业教育就是在提供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基础上的全面职业素质教育,需要面向所有人。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时所强调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因而,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是面向所有需要接受中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包括短期内缺乏大学教育需求的青少年和成人,能够为其获得或重新获得相当程度的职业素质提供良好的教育与培训。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水平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应提升。具体地讲:一是供给能力的增强,即以职业素质养成或职业素质结构优化为目标的教育观念变革、师资条件改善、培养培训机制的优化、设施设备和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表现为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培训能力的强弱。二是供给机制的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又表现为对全社会接受中等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其招生入学机制、学籍管理制度、学业评价制度和毕业制度等,能够满足社会所有人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三是供给质量的提高。主要是教育培训过程、形式结构等方面的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整体发展观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包括规模增长、体制结构完善、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强。但这四个方面除了规模主要是指在校或在学的学生数量外,其他三方面的真正意蕴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就数量来说,学界认为,教育发展首先是一个数量多少的问题,表明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人们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区分,也主要是以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的时升时降进行的判断。所谓的效益增强,目前还存在较多分歧,有偏重教育效率和收益,也有侧重社会效果与增益的。至于质量提高,必然是与素质达成或素质结构改变直接相关的一种状态的描述。事实上,一种教育的质量全部蕴藏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每一环节和任一关系都会对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具体落实到某一环节或某一即时关系,人们对质量的争议,诸如质量标准问题、质量评价机制问题等,也就产生了。

    从可持续发展观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质上来自对社会及其个人的教育培训能力的增长和供给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教育培训机制的优化方面。按照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挪威前首相格?布伦特兰向环境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表述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现代教育体制内一种类型教育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人气的兴盛;又是整个教育系统结构功能的完善与加强;还是社会的整体进步。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是社会大系统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

    作为一种服务,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对社会需求的应答,包括现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结构变化的需求,以及人的社会存在与发展对自身职业技能素质提升的需求。实质上,这种应答也就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供给水平的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过程。其中,供给能力不仅包括教育培训资源量的增长,也包含体系结构的不断完善;供给机制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规模,并关乎社会效益;供给质量既决定了社会效益和个人收益水平,也对职业教育规模产生重大影响。

    二、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机制: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适应

    动力机制是指一个事物赖以运动、发展变化的不同层级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播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逻辑。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主要类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动力机制起作用,而且这些动力甚至其作用方式可能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同。循着对动力机制研究的一般思路,我们可以从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动力机制两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内在动力机制是发展过程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部推动力,外在动力机制则是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推动力量。

    推进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机制主要是对人才类型结构需求多样化的适应。首先,人才类型结构需求多样化实际上成为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历史地看,人才类型结构需求随生产发展而演变,而且这种演变既起源于社会功能的分化,同时也导致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从“十一五”到2020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区域传统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升级,大量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出现,我国将迎来一个劳动力需求结构剧烈变化和各行业各职业岗位高技能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的历史时期。同时,区域人才结构的变化也为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世界银行2000年底发表的题为《增长的质量》研究报告,把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视为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且,世界银行的专家对192个国家的资源存量作过统计,发达国家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构成为16:20:64,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但目前,我国人才结构比例却严重失衡。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凭、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凭、低能力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以北京为例,180万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万,仅占38%;受过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15%;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以上的仅占3.5%,而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高级技工至少应占7%。湖南的比例更低,2005年全省共有高级技工0.6万人,仅占企业技术工人的0.46%,其中高级技师仅233人,高级技工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有人预言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但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1;我国电子业是美国的1/18、日本的1/13。各类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多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适应一线从业人员类型结构变化的需要,特别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需要,也就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实际上推动、牵引和加速了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这种动力源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发生作用,从而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就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政府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类型结构需求的变化,并通过政策和行政力量将这种关注付诸行动,比如大量的经费扶持、培养培训师资、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等,实际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外在动力机制。从理论上讲,政府推动的主要依据在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区域特点、产业结构、劳动就业制度、人力资源存量与人才层次类型的需求结构变化等,现实中也是由这些方面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设施建设、培养方向和培养形式等。



    适应人才类型结构需求的变化,政府和企业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根据人才结构需求的不同层次,确定对应的教育类型与等级,制定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标准、培养培训师资、划拨实训基地、安排职工培训经费等;二是要求学校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教学,使其尽可能与数以万计的职业相对应。

    三、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人才素质规格的实现

    人才素质规格是从业人员承担相应的社会功能所必备的能力和品质的总体要求,主要是指能够胜任所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人的知能结构。要在职业学校使人的知能结构发生变化并达到相应要求,需要有不同的培养培训机制、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体系、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实施体系等。否则,这种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低效率或虚假的,其社会认可度极低,难以持续发展。实际上,人才类型结构是由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决定的。区分和认定一线从业人员中的技师、高级技师、技术员等,主要依据是其素质结构,包括经历和经验。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开发,也就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的素质的系统工程,大体上有二个维度:一是开发的广度,即教育培训的普及程度。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决策及其系统运行和具体实施都把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基本理念,而且特别能够让人骄傲的是,我们尽了很大努力重视了基础教育的部分阶段,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开发的深度。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在向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方面努力,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得以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因而,全面研究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需求的各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规格,并据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最大可能地使所有学生合格毕业并得到社会认可,也便成了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本身存在一个自身的竞争问题,实现相应的人才素质规格也是职业教育机构形成竞争优势的根本。

    作为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基本规格及其变化既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又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不同区域、行业的具体情况而形成差异。从人才结构理论看,社会所需的人才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技术型人才(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运用成熟的技术和智能(而不是单纯的体能)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以及直接执行各种操作,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其基本素质规格是能具体地从事某一种职业的工作,能运用已有的、成熟的、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直接生产现实的社会物质财富或提供各类服务,把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理论、设计、规划和决策变成具体的物质形态。不仅如此,当前,形成职业教育毕业生素质规格的因素主要有就业需求、行业(职业)标准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宏观就业市场特别是行业(职业)的标准对各类从业人员素质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即合格标准,从而成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最主要来源之一。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普通高中教育的内在动力源。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包括为升学准备的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因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与中等职业教育既有一定差异也存在共通性。实际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差异与共通并存的关系,这是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一种约定俗成性以及两类教育的内在功能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服务于人的发展和服务于社会方面都存在价值区别。在服务于人的发展方面,普通教育主要从人的内在身心结构来关注人作为高级生命体的自然价值,即人类特有的生命潜能、性灵和人格的尊严,并侧重理想层面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以及人与整个客观世界的关系;职业教育则关注人在劳动分工中的社会价值,关注人的现实层面的发展的全过程性,即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从外部条件来关注人在社会中的物质生存状态、以职业性劳动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状态及这种作用所产生的诸如人的社会地位这样的最终结果。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价值方面,普通教育重在“心”素,而职业教育重在“物”素。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内容和实现方式上富有个性。凡有利于开发人的身心所包含的一切积极因素的教育内容,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准则、法律制度、思想道德也都应归为普通教育的范畴,其认知内容不以应用为唯一目的,而重在认识过程的本身。职业教育则是以职业需求为准则,主要以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为辅佐。在实现方式上,普通教育体现了较强的国家意志性和国家的干预性,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相对单一,有较强的计划性,其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依赖于政府、专家的评价和监控,其次才是社会公众的感受。职业教育则赋予受教者和教育主体更多的主动权或选择权,其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依赖于市场竞争和受众的评价。三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可以相互联系与渗透。具体地讲,可以实现时空联系、层次联系和在功能延伸上渗透。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源通过教育系统内部,以及中等职业人才使用和管理系统发生作用。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机制,技能型人才素质规格的实现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持续追求。对人才素质规格的实现,是当代所有学校“正规”教育的最主要推动力量。为了增强学校的生存竞争力,职业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培训、鉴定考试方面都会由此产生一系列改革,并由学院式、学术性道路走向职业性、应用性轨道,为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二是社会特别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认可的恒久激励。没有社会认可的规格,实际上就是一种单方面的臆想,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目前,这种动力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很少发生作用。因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上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的强劲推动,以至于人的社会存在与发展对职业培训的需求目前也不能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

    当然,在国际高级职业人才的素质导向中,都强调未来从事职业生活的核心能力,且被认为是未来从事一切职业的必备的通用能力。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变革和人才培养时,也会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标准。而且,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变成了一个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的动态大系统,许多工作岗位的知能内涵更为丰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素质规格要求逐步提高。具体地说,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特征;人才的专业技能应是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并侧重于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养成;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中主要应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的内容。为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深化体系内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相应调整培养机制和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P22.

    [2]聂劲松。论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职教论坛,2005(5).

    [3]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P29.

    [4]辛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新华文摘, 2007(6).

    [5]肖化移,聂劲松。从人才结构理论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6]李立生,李文雄。略论产业结构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7]肖化移,贺辉。论职业教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