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日期: 2010-8-14 7:09:11 浏览: 1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自主择业’’|的转变,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其主导作用日益突出,为更好地发挥高校毕业生中的主导作用,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紧抓前提,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务实基础,开设“求职心理及技巧”等课程指导;强化手段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管理机制;突出核心,构建双选招聘,网络三级服务市场。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可靠保障。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过度,大学入学率在逐年大幅度的增大,毕业生总量一年年增多。据统计,在2001年之前,我国每年的大学生将达到350万以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将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它的“产品”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而人才是否“适销对路”就是要看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如何,不仅体现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更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社会的认可程度,毫无疑问,毕业生能否顺利、合理、及时就业将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1 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
   1.1高校体制改革。打破传统狭隘就业市场,但缺乏健全。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就业制度,1985~1993年间国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打破了过去多年的以国家指令性计划为前提对毕业生实行“统招统分”的就业模式,实现了从1993至今的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是“自主择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不仅适应了市场经济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给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毕业生选择人生轨道更多的机会,这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
   但这一就业制度也有明显的过度性,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在这个过度阶段,既有少部分分配模式存在,又有人才市场的形式出现,在客观形式上形成了计划就业与市场择业并存,并以双向选择为就业主渠道的就业模式。这一过度性特征决定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社会的就业市场,表现出不健全性。因此必须完善和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使高校毕业生市场更加有序的进行。
   1.2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筹码的同时增加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型,使大学生朝着“从夭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转变。但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和造就的专业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知识水平上都要高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更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具备的现代化意识、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这一专业性高层次的特点无疑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增加了一个有利的竞争筹码,也给就业市场的需求主体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地选用人才的广阔空问。
   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就业市场需求主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某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数量是相对稳定的,而高等教育在迅猛发展。国家每年在大规模扩招,这势必会造成需求的增长赶不上生源的增长速度,这自然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筹码的同时,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
   1.3西部大开发,青年大学生面临昔创业机遇和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沿海、开发地区、内地及边远地区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及改革现状存在很大差别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缩小差距,保证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和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广大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工作,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就业与创业提供绿色通道。
   当然选择去西部地区、去基层的毕业生,既要看到这些地方良好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要看清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
   1.4入世三年,WTO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方面,人世后,许多毕业生择业时,目光不在紧盯国企,一些外资、合资企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目标,而随着这类高科技企业的涌人,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如人世后,对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广阔,语言表达双语化人才需求量将形成空前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为更多的大学生出国深造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激烈的人才争夺在给我国大学生带来就业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洋对手”的涌人和“海外兵团”的回归,对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尤其是较高层次领域的就业空间将产生“挤占”作用;(2)用人单位对社会在职人员的“情有独钟”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大学生的就业,国外公司在人才招聘中更看重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工作实践能力,选择在职人员既节省培养新人的费用,又提高了企业人员素质和优化人才结构,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但对大学生而言,则是需求减少和就业困难增加。
   2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
   2.1孵抓前提,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指导工作已被提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是克服德育工作中“空”的缺点,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
   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往往受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思想反映最集中的焦点问题,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指导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报酬相当的职业的问题,而是应通过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时代特点、国情和社会形势,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充分借助榜样的力量,指导学生树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树立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让他们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
   2.2务实基础,开设求职心理及技巧等的课程指导。
   健康的心理是正确思想的基础,求职心理及技巧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基础。通过心理指导,帮助毕业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心态步入社会。通过心理指导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还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趋势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程度不同的危机感和紧追感,同时,每个学生的家庭出生、社会背景、求职期望、个人素质等又有很大不同,通过心理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深人细致的指导、帮助。
   2.3强化手段,建立毕业生信息交流管理机制。
   诚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美德,但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诚信缺失以致由此带来的假材料、假简历、假证书的泛滥,使毕业生就业市场遭遇极为严重的诚信危机,导致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反而得到不应得的收益的非公平性竞争的现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面临诚信危机的巨大冲击,因而应通过网络渠道使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立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信息、学籍、成绩、奖惩的情况等信息档案体系,实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信息档案的网络化查询,是一条解决毕业生求职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途径。
   2.4突出核心,构建三级服务市场。
   当前,就业职能服务化,服务已成为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为毕业生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构建双选、招聘、网络三级服务市场,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与空间,是各大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核心内容。
   2.4.1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注意建立长期稳定而不断发展的供需关系的就业基地,动员各方面力量,广开就业信息渠道。
   2.4.2定期组织“双向选择会”、“就业洽谈会”等,这些有形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机遇和场所,供需双方互相了解,开展洽谈、签约。
   2.4.3打破常规,加强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拓展网络双选这一无形市场。高校可以以人才交流中心网络、中国教育网及校园网为中心,构建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资源共享系统,实现毕业生就业网络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