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强化大学生德育工作

试析强化大学生德育工作

日期: 2010-9-16 22:41:29 浏览: 5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高校管理 大学生 德育 
   论文摘要:德育工作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内在教化方式和外在制约方式的关系;二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心理教育的关系;三要处理好现实和理想、超越之同的关系;四要处理好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
   德育是高校培养合格大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在搞好大学生德育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但也无可否认存在着效果不够理想、效率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高校的德育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在邓小平理论学习和工作际中,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搞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要处理好内在教化方式和外在制约方式的关系
   内在教化方式就是通过德育课程、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三讲教育等手段,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道德精神和文化导人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外在制约方式则是通过建立责任机制、奖惩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等实践活动,以推进整个德育工作的改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前者是一个由里及表的过程,后者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德育的总体标志是既可体现为大学生所据有的精神财富,如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仰、道德修养、审美水平等等,又可以体现为大学生的整体风貌,如远大志向、见义勇为、文明礼貌、热情待人、尊敬师长、相帮互让、遵纪守法等良好整体风貌。内在教化方式和外在制约方式,通过由里及表和由表及里的双向渗透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德育工作,两者不能脱节。如果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只是注重内在教化方式的使用,而忽视外在制约方式的使用,虽然能够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慢慢会有所提高,但这往往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德育是无形的、虚无的感觉,会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德育无尺度、无约束的心理态度,影响了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参与热情和行为效果,从而出现德育工作效果不尽人意的局面;如果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外在制约方式而内在教化方式滞后,那么就会使德育工作趋于一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状态,因为再严格的规章制度也会遭到夜读的,这样,德育工作就会不可避免地陷人机械重复性和被动性,不仅给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造成困难,而且也会使德育工作失去了持展的内在支撑。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协调好内在教化方式和外在制约方式的关系,在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时,要兼顾两者的同步性和协调性,不可只顾及一方,而偏废另一方。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存在的明显不足就是过多地注重用外在制约方式开展德育工作,而没有深人细致地在内在教化方式上下工夫。尤其是对困扰大学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给以令人信服的解释,致使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中长期存在,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困难。因此,我们要尽量克服这方面的问题,适宜而有效地使用内在教化方式和外在制约方式,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结合起来,标本兼顾,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二、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心理教育的关系
   在现实的大学德育中,这两方面的教育及内容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主要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而且经常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没有相对稳定、规范的教育内容。如在道德心理教育方面往往是真正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心理人格方面的内容是很少的,道德教育课也上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二即使是有一些道德教育,也主要是道德伦理的灌输和道德范畴的阐释,把本应生动具体的道德养成教育变成了枯操的政治伦理说教,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心理教育方面的效果都没有达到。当然,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它们各自的范畴毕竟是不同的.各有特定的教育内容、目标和任务,需要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观,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灌输,解决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问题,说到底就是解决拥护谁或反对谁、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问题。这种教育与社会政治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阶级性体现得特别集中明显,它离不开说理和劝导,但主要是靠指令性的要求。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主要靠传授、引导、训练和应用。品德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优秀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人格。它强调潜移默化、自觉领悟和社会实践,同时也注重教育和督导,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政治强人,而是培养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格高尚的人。
   由此可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心理教育这两方面的关系是搞好德育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划清这两方面的界限,明确各自的自身目标和任务,确定它们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按照它们各自的规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德育工作。
   三、要处理好现实和理想、超越之间的关系
   当然,德育是应该有超越现实高于现实的特点的,从“理想”出发,宣示“应然”的德育要求,引导学生去追求可能实现的高尚的共产主义生活,还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批判现实生活中残存的落后的生活方式,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新的德育观念去武装学生。但是,这种超越应当是相对的、适度的、应控制在合适的幅度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方向的深层动机是主体对行为结果的预期,而在行为结果的预期中经济利益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德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必须承认、它归根结底要依附于现实的经济关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形式。人们是不可能脱离他们所置身于其中的经济生活而形成某种思想政治和道德意识的,他们是必须要使自己的行为适合于现实的经济环境的。因此,如果德育中过分地强调“理想”和“超越”,用大完善的思想政洽和道德标准去教育要求学生,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容易被接受。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落不到实处,反而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旦前:高校中的德育工作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的间题:德育目标定得过高,德育要求陈旧,德育目标总体上还停留在抽象的原则上.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讲空桐的理想较多,讲合理的利益太少,一般的笼统的要求多,具体的个性的要求少,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比较强调方向性.但缺乏可行性,一套价值观。还在用“重义轻利”、“重贡献,轻索取”、“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价值观念要求学生。要求太高、太理想化,脱离了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失去了现实性和可接受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和大多数社会上的人一样,不可能超越现实社会关系去追求、“崇高”、和“完美”,只能接受历史继承下来的经过现实社会修正和补充过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而当人为地把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拔得太高,把终点当做起点,把理想目标当做是普遍行为要求,使理想标准与现实生活反差太大,这样的德育就没有说服力,甚至会失去生命力。拿劳动为例,在当今社会,人们参加劳动是为了谋生,而不是“第一需要一,社会主要是靠利益驱动来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刺激社会工作效率的。所以,我们就必须要正视现存的所有制结构、报酬分配政策、劳动就业方式和社会大众价值观念转变的事实,要在承认功利、物欲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去阐明义利、理欲等价值观念.提出新的要求,如:“利不忘义”“利取有义”等,这样学生才会比较容易接受。由此可见,要搞好大学生德育工作,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现实和理想、超越之间的关系。
   四、要处理好课堂教育与误外教育的关系
   不少学校非常重视课堂这个进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千方百计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花大力气研究课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问题,使课堂教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对课堂之外的大量时间和机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持别是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学生的课外时间更多了,而对这些时间学校很少加以利用,通过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来进行宜传教育,使学生越来越多的课外时间成了德育的空白点,致使一些学生在课外时间无所事事,染上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喝酒、打游戏机、赌博、打麻将、非法同居,甚至搞坑、蒙、拐、骗、练等,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造成长期的课堂正面教育成果毁于课外旦夕之间的不良影响。因此,处理好大学生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是搞好德育的重要环节:当前主要要解决好课外时间的德育问题,切实把德育工作贯穿于课堂和课外的全过程。首先,学校要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投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占领课外教育阵地,掌握课外德育的主动权。其次,课外德育的内容要与课堂德育的内容有区别,内容要轻松活泼,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受教育的情景和场所。如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为目的.可组织各种有益活动,如在校内种植树木,花卉,设立“校花”,在校庆时进行象征性祝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国家的满意、愉快、自豪的心理情绪体验;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各种纪念日等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等。第三,要重视校园物质建设,布置好各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各种文化设施,创造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公约和校纪校规等,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校园良好秩序,以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还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课外时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净化、美化大学生的心灵。第四,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教职工加强自身修养,严格按照师德要求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不但在课堂上、工作岗位上发挥表率作用,而且在课外,工作以外的时间和场合也要发挥表率作用,时时刻刻都以“人师’的崇高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总之,正确处理好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的关系对搞好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远未包括搞好高校德育基本思路的各个方面,但它们确实是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但愿我们的探讨能对高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有所裨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