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教学工作室模式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教学工作室模式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日期: 2010-7-29 17:56:13 浏览: 1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国外的工作室模式为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但由于学制、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使得该模式无法在我国大范围推行。鉴于此,本文提出以教学工作室模式来替代工作室模式,它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团队联合施教的方式,将教学、研究、设计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扩大了施用范围,同时又不必苛求外在配套条件,无疑,这是更适合我国设计教育土壤的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关键词】工作室 教学模式 设计教育
   “工作室”是设计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自它诞生以来,就被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所接受,至今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央工艺美院、无锡轻工学院、湖南大学等院校就开始采用包豪斯的工作坊教育模式,现在已经逐渐推广到近300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由于国内外的教育在体制、学制和师资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工作室模式在我国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学制形式的问题,因为相对于学群制、分段制、专业制等学制形式来说,完全学分制最能够满足工作室模式的需求,而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院校在我国还不多,许多院校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甚至没有实施学分制。因此,在我国目前状况下直接推行工作室模式,条件尚不成熟,鉴于此,本文提出以教学工作室模式来替代工作室模式,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团队联合施教的方式,将教学、研究、设计有机
   地融为一体,不仅扩大了施用范围,同时又不必苛求外在配套条件。
   一、教学工作室模式的基本内涵
   “教学工作室”模式是指以教学为中心,通过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出某种实践情境,像实际工作那样展开教学过程,并在过程的展开中能够将教学、研究和设计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工作室是进行施教的最基本单位,它以工作室负责人为核心,组成专业方向研究的教学团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教学、研究和设计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也是能将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功能等组件内化为某种良性机制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工作室是师生教学、实践、研究的场所,它改变了教室仅作为主要授课场所的单一功能,与工作室的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教学工作室模式的施教机制
   教学工作室模式能够弱化一般性的行政化管理,简化行政管理的形式因素,强化管理上的深层次机制,将师生的教与学由以往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用目标制约教学的各个环节,变外在的行政干预为内在的机制制约。这种机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竞争机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室的存在与发展,教学工作室之间就存在着内在的竞争机制;二是制约机制,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选择形成制约;三是生态机制,责任制导致教学工作室的存在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约教学工作室,建立工作室发展的生态系统。
   三、教学工作室模式的功能
   教学工作室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单位,首先承担的是教学功能。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教学工作室的理论讲授不仅仅包含着学生应掌握的课程理论知识,还包括了教学工作室自身所独有的系统理论,为教学工作室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与工作室模式相比,教学工作室模式所反映出的最大特点则体现在其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研究性均是在系统理论的框架内完成的,其课程设计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这个功能的实现是通过课题式教学来完成的。同时,教学工作室模式能够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培养学生不仅具有系统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更要具有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就教学方面而言,既有教师对知识的系统传授,又有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亲身体验。教学活动双方相互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研究方面而言,教学内容、设计事务、科研课题等都可成为教学工作室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共同参与,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就设计实践方面而言,教学工作室就是“公司”。一方面它有完备的设施和真题真做的项目可供学生实践,另一方面,它也是对外承揽设计事务的窗口,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对其使用。不仅如此,教学工作室还有实习基地作支撑,它是一个开放的工作场所,是一个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的大课堂。
   总体来说,教学工作室模式的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过程化。它强调认知、体验、实践三位一体,通过教学过程的展开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专业素质。课程初始,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课题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制定结题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实施制作,最后通过各自作业的展示交流,将课题及相关知识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一切无不体现出学习过程化的价值,在这过程的展开中,学生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建构,获得了对原理知识的个人体验。
   第二,实践社会化。教学工作室导师要结合社会实践的需求,进行作业设计,或通过社会承接的项目,有条件地组织学生参与,或以实题虚做的形式把实践项目融到教学中去,使学习任务与社会实践得到无缝链接。这样不仅能把教学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且也把教学的实践融合到实际的操作中,同时又使得学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研究实战化。教学工作室主讲教师根据课程群方向确立不同层面的研究项目,并将每个项目的课题、子课题与课题教学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研究项目,通过任务书的开立或确定立项,组织团队进行研究。项目研究要求真题真做,所以叫做研究实战化。
   四、教学工作室模式的特点
   由产学研一体化形成的综合性功能、由责任制形成的自我制约机制和由师生共同参与而成的团队合作是教学工作室模式的三大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工作室既在理论上对传统的工作室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又弱化了作为工作室模式所必需的外在机制条件,将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功能等组件内化为具有管理效应的制约机制。这种制约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抵消由不良体制带来的限制与弊端,又能以自身的内在制约机制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满足教学工作室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生长需求。此外,针对一般院校难以满足工作室模式对教师所要求的高标准的条件,教学工作室模式则会因教学团队的合理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资的力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室模式与工作室模式相比,它无论在怎样的外部体制和内在条件下,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教学、研究、设计融为一体,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无疑,这可以成为我国设计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Bauhaus[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2]董占军.欧洲设计院校教学模式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J].设计艺术,2004,(4).
   [3]吴国强.设计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J].装饰,200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