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浅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日期: 2010-7-23 18:02:19 浏览: 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除需要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但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明显的区别。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围绕学校体育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出发点,进行改革和实践。
   一、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状况
   1.体育教学的职业特色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须、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后将快速走上一线顶岗工作,学生的专业就业率高,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确定。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没有体现职业特色。
   2.体育教学条件滞后。近几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校都在扩大招生,但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基本上是停留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因此,体育教学不能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进行实施,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高职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
   1.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掌握管理、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增强健康层面),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依据这一属性,形成以基于学生个体兴趣为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2.利用体育锻炼的手段和体育载体,着重发展本专业今后从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身心素质,以增强学生就业与从业的竞争力(服务专业层面)。通过体能的提高,使学生尽早地适应工作岗位环境,形成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的高职体育职业体能课程体系。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1.开发高职体育课程资源。由于高职专业繁多,高职院校所处地域不同,在遵循《纲要》的基本要求下,从各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和当地与学校的课程资源出发,依据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不但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开发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形成自身特色课程体系,还要注重开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人力资源,不断充实师资队伍,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改革高职体育课程结构 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与其相对的课程结构是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选择两项体育项目),不分系别、班级,合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按原班级上课,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3.优化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力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1)充实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传授各类职业性疾病症状与预防措施、健康保健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2)选项课,应安排竞技运动中文化含量高、健身价值大、娱乐性强的项目,使学生毕业后能把在校培养的体育能力和技能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3)职业体能课,应选择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内容。因为,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大部分工作的体位改变很少。如:教师、迎宾小姐、模特、前厅接待、厨师等职业的服务人员,身体处于常时间站立状态,对下肢的力量与耐力要求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发展他们的下肢和腰腹肌的力量为主,开设形体、健美操、轮滑、长跑等项目,使他们形成合理的站立姿势与优美的身体姿态,发展学生的下肢、腰腹部力量和耐力素质,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要讲究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5.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偏重于技术考试,为了使评价方式对学生既公平又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应改革体育成绩的考核方法。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学习态度(包括创新能力)、出勤情况(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身体素质30%、运动技术30%、理论知识10%、学习态度15%、出勤15%)。
   参考文献:
   [1]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5).
   [2胡振浩.职业体能训练.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