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北京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北京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日期: 2010-8-31 11:21:48 浏览: 1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北京社区体育利用奥运的契机,得到了迅速发展,呈现出了规模宏大、形式新颖全面、保障设施和制度得力等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而客观的面对现状,合理有效的解决现存问题,成为北京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社区体育;分析;素质
   前言:社区体育主要是指人们针对自身体质、健康、需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具体情况,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属于群众性体育,覆盖面广、接触面大,是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的体育锻炼,满足人们健身、健美、健心等多样化的体育服务需求,以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及体育文化素养。[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市场化逐渐明显,计划经济下的单位体育、职工体育渐渐消失,社区体育由于作为新兴的体育组织形式,越来越被人们广泛认可,而且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2008年,在北京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有力的促进了群众体育在北京的发展,加上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速的经济发展,为社区体育的完善和繁荣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最近刚刚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规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并且,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体育强国并非取决于竞技体育金牌数的多少,而是全民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国民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借助良好的发展机会,北京社区体育正大踏步的向前迈进。
   一、经过对众多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现场的走访,总结出北京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如下:
   (一)北京社区体育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
   目前本市126个街道办事处、2401个社区居委会均成立了体育协会,社区内自发形成体育俱乐部,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办事处所属10个社区居委会中建立不同项目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2个,宣武区广外街道红莲社区居委会设立会员制健身俱乐,其他区县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区体育组织。自2004年至今,我市建设了14个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45个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满足中低档健身消费人群的需求。到2010年,全市15%的社区居委会将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从人员配比到组织建设,以及管理方案等等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北京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器材较齐全
   在过去的几年里,本市已建成全民健身工程3874个,总面积283万平方米,03年全市就配建了31个全民健身标准工程,并配装了500只篮板和500付羽毛球网架。现在,本市100%的街道、100%的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体育设施已经深入到了北京每一个街道和村落。北京市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近十年来社区体育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人均面积为每万人919.35m2,即人均0.092m2,和1994年的人均社区体育设施面积(0.007m2)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改善。
   (三)北京社区体育文化基础雄厚
   作为首都的北京,社区体育文化的开展向来受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尤其最近两年借助奥运会的契机,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各种形式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比赛和演出层出不穷。为推动北京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体育社会团等组织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体育社会化,市体育局自2005年起,对北京地区举办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评选工作,每两年评选一次。北京目前已形成了北京春季长跑、北京万人太极拳表演、京城羽毛球千人挑战赛、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和谐社区乒乓球比赛、北京市健身俱乐部挑战赛等15项群众体育品牌活动。[2]
   二、北京社区体育现状除了以上特点外,还暴露出其他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社区划分不明晰,导致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水平与能力不够;社区内各单位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社区体育的整体合力;社区管理相对封闭,不利于体验交流;社区内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不足、配置不完备、不均衡,存在安全隐患,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不善;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数量不足,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兼职为主,服务效率不高;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单调,体育锻炼者结构不合理,体育服务方法、技术较落后,居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共同的认同感,导致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困难;对社区体育认识不清,观念陈旧,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对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作用宣传力度不够,等等。
   三、针对以上情况,对北京社区体育的发展作以下的建议
   (一)制定各时间阶段的活动计划和安排,完善社区体育管理、执行制度,设立专人监督执行过程和结果
   社区体育活动关系到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的体育娱乐、健身、交友的需求,锻炼全体成员身体,使大家获得健康,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团结和稳定,更能很好的繁荣社区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了保证具体执行过程的完整和延续性,必须从制度和执行上下功夫,理顺上下级领导关系,高度重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并在监督上加大力度,真正满足全体社员的体育需求。
   (二)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市场化
   社区体育在组织管理形式上,有完全民间组织形式、街道社区与民间半官半民性组织形式、由挂靠型向实体型转变的组织形式和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四种,其中最后一种是比较成熟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在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将成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组织形式主要由社区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所构成,协会的基层组织应当包括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农村乡镇辖区。社区体育俱乐部是在法定性社区内,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所举办的。它的市场化最强,更能适应当代社区的发展,满足广大人群的体育需求。
   (三)加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各取所需,互利共盈
   对于目前社区体育来说,社区运动项目较为单一化,多以慢跑、拳操类、气功、健身舞蹈之类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但只适合于中老年及妇女群体参加,较难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多样的需要,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因而社区体育俱乐部应和学校一起开发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不只是读书而有机会了解社会,让社会也真正地关注和关心学校。[3]
   北京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应该与首都文化进一步的结合,发掘方方面面的特点和优势,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葵.社区体育的认识与思考.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12)
   [2] https://bbs.tiyuol.com/thread-3631-1-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