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及国外经验借鉴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及国外经验借鉴

日期: 2010-8-18 11:38:36 浏览: 2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国外经验 改革建议
   论文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建议,十分必要。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存在诸多问题,本分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有利经验,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理论认识
   在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6条基本特征之一。全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明确了: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一)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仅依赖学校的条,学校的教育教学难以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必须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与企业紧密结合,依靠企业的参与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将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有效利用,才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产学研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导学校科学而准确地确定自身的角色和功能,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促使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改革;通过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计划,可以很好地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弥补教学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
   (三)产学研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是一种单一校园环境的办学模式,主要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中虽然安排有一定时间的实验和实习环节,但是,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和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很难获得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和竞争能力。而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恰恰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接触实际,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因此,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
   (一)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形式介绍
   1、德国“双元制”。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两类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一是专科高等学校,一是职业学院。两类学校均以“双元制”为基本模式,校企合作贯穿办学的全过程。所谓“双元制”,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学校。
   2、美国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源于 19世纪初的美 国。工学交替是美国实施合作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社区学院。“合作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的办学全过程。
   3、英国“工读交替制”。英国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为多科技术学院,主要采用工读交替制。工读交替制(“三明治”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
   (二)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
   1、政府立法支持,经费保障产学研结合。为推进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健康稳定发展,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相关的立法工作 ,使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有法律依据,有法律保障。德国联邦政府除了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双元制”教育的地位,强调规范“双元制”教育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
   2、社会支持资助,多渠道的经费、设备来源。社区学院办学经费主要是社区税收投入,约占50%,社区内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赞助办学,其捐助部分可免交所得税。社区学院教学实践环节所用的相当一部分设备如汽车、机床等即由此而来。
   3、设置专业委员会。许多国家的技术学院都设置了顾问委员会,使学院保证在社会各部门、各工商企业指导下确定课程的实施目标。如社区学院与当地的企业一般都有协作关系,学校与工商业界广泛实行 “合作教育”,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为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训练和做好就业准备提供了条件,又可以把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校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满足实际需求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各国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都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社会及企业需要设置专业及课程,并且要多方参与,论证共同完成。
   5、合理的师资队伍。国外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方面有一些共同特点:兼职的多,来自生产一线的多。在国外,专业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兼职教师除少部分来自大学外,绝大多数来自企业。
   6、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达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双方都有约束力。如许多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没有这种资格的个人找不到工作,没有这种资格的人员企业不能录用;学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这种资格就没有就业竞争力,就不能顺利进入人力资源市场。
   三、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建议
   (一)宏观层面
   1.完善法律法规
   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前提。我国已颁布《职业教育法》,但由于其本身不甚完备只能对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原则性约束。因此,应 当形成职业教育的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一:要在《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下,配套制定相关法规,出台相应执行措施;第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在《高等教育法》、《企业法》中明确规定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产学合作的条款,企业有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制定专门的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法规 ,明确产学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第四: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对承担了产学合作教育的企业给予明确的、实际的优惠政策。
   2.设立产学研结合专项基金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许多国家得 以迅速持久的发展,与国家和政府的参与,财政的支持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我国政府应在职业教育一级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建立列基金走向的跟踪制度,发挥产学研基金本身的激励功能,以弥补高职院校因经费不足而无力开展产学结合的困扰。
   3.行业/企业的资源当以各种形式的合作充分调动起来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投入模式,都表明这种多主体分担的投入机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可行模式。依据高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高职的投入,应当采取由受益方——政府、企业、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分担的策略,解决高职经费不足的问题。多主体分担的投入机制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微观层面
   对高等职业院校内部产学结合应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1、组织机构建设
   (1)成立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
   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和大集团、大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组成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参与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
   (2)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设置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全校与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络工作。人员构成应有院长、系主任、专业教师及就业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合作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师的实践,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任教,受企业委托培养急需人才,职工的培训及技术难题的攻克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等。
   (3)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
   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中来自企业的成员比例不能低于50%。
   2、产学双方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
   (1)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应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计划部门、人事部门人才市场与交流中心以及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家一起就拟设专业进行人才需求论证。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2)依行业、企业需要设置教学内容
   依据职业需要,企业的需要,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进行审定。在课程教学中及时加入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3)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实训基地 :应按照企业实际设计和布置,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一是直接将企业作为实训和工作场所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由企业提供设备 ,在校内按照企业的要求建立实训和工作场所。三是各方投资,建立一批公共实训基地。
   (4)师资队伍建设
   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根本途径。具体的,可以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返聘一些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充当技能训练课教师;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专项培训,尤其是安排没有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对口企业实习、到企业挂职、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革新、科技开发。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可由企业和学校同时选派具备一定资历的人组成任课教师小组,共同承担。任课小组单方也许都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但两者的结合却可以产生比“双师型”教师更大的效应。
   (5)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建设
   实行“双证沟通”,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相互融合沟通,加强专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解决现场问题、综合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2004,2.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01~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