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关于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日期: 2008-2-11 13:12:20 浏览: 17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李宏兵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提高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及《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文件精神,河南省教育厅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对全省4万余名中职教师进行全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形势,全面提高我省中职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作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地之一,在暑假期间承担了2期共100名教师的培训任务。通过参与培训讨论,使参训教师对教育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我们教师团队来说,培训本身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使我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回顾整个培训过程,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准备;认识理解教育技术;学习利用教学媒体与资源;授导型教学的设计;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成果的梳理与作品展示等。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要完成8个项目的培训学习,学习内容可谓丰富,学习任务可谓繁重。上述项目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息息相关。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目标构建,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方法,研习多个不同案例,并设计各种活动,使受训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和认可培训内容,并自觉有效地运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培训教材的编写人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二是学习方式新颖。培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现场通过活动组成学习小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不同专业,不同教龄和经历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在研习讨论时产生不同思想的碰撞,使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深入。同时还能有效地调动小组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家体会到团队学习的优越性,自觉地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际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任务都是必须要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我们惊喜地看到,在团队精神的驱使下,各小组都能充分发挥各自成员优势,凝聚出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学员们精彩纷呈的作品中就是最好的证明。学习过程中我们把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又由若干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又通过做游戏、引入案例、小组研讨、分享交流等环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学员们在高强度的学习中仍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这固然是由于老师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采用活泼有趣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学习收获巨大。在学员代表座谈会上,老师们争相谈到了各自的学习体会。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我们知道,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良好发展。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对其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
教育技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合理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光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学生特点,正确合理地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个人认为,在对学生进行分析这个环节上,要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信心激励,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如今的中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情绪波动较大,追新求异,对新生事物兴趣浓厚的年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其特点,因势利导,对他们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内容精心地进行选择与整合,合理地制定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不要以超越他们能力过高要求,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地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充分说明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
教学激励不仅要有恰当的内容,而且还要有灵活地表达。激励可以是正面的激励,也可以是十分得体的反面激励。可以这么说,抓住时机、采用恰当的形式、从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得体的激励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要加强学生课内外的兴趣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正常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鼓舞学生认真而愉快地学习。
首先,给学生提出极具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在这里要注意,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一种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兴趣并且有一定的穿透力诱惑力的问题,达到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想要学习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该提供有关的学习标准,要求学生把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困惑按规定在课堂上进行发布,展示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三、要优化课堂内外教学,创造学生自主空间。
提高教学效果和节省时间消耗是教学最优化的标准。优化教学过程,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承认学习可能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懂得如何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首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目标制定要适宜,重点、难点要突破,训练要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的空间和展现才华的机会,精讲巧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其次应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具体指导,尊重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肯定不同认知、答案的价值;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善于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适当地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上来,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做好作业的优化设计工作。作业如果过于繁琐和机械,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变繁琐为简明,变机械为灵活,变封闭为开放,变枯燥为生动。这样不但能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成就感,甚至使作业成为一种愉悦。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和主体性,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