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校企合作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日期: 2010-7-12 10:01:02 浏览: 1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本质的体现,它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本文在调研多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基础上,阐述了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准职业人制度的引入、双师结构团队的打造、工学结合项目化教材的开发等等,探究高职院在由粗放性转变为内涵建设过程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能力本位
   1 前言
   职业教育的工作,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解决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问题、实现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零距离对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好的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我们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达到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本质的体现,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关系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职业教育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与企业生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果与企业生产相脱离,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依据。
   校企合作的实质是实现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了解企业文化,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实现校企合作化下工学结合的目的,对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发展、职业岗位的适应性等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经过对多家高职院校调研,总结以下几点做法,供同仁商榷。
   2 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调研
   评价一个学院教学质量的好与坏首先是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如何,科学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来源于基于工作过程的深层次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很多院校调研时调研对象只针对高层次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有经验,随着他们经验的积累和职位的提高,他们对很多事情非常了解。但是,即便是到了这个水平,他们的所知还是不如实际工作人员,比如说,在对易腐食物的库存管理实践方面,他们就比不上那些已经在Stop&Shop公司中一直从事分销工作达10年之久的职员。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调研应从基层岗位做起,对各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详解,在此基础上开展企业中层管理岗位人员成长经历、个人职业领域职业历程、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分析,归纳等,凝练出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典型工作任务;理清课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职业技能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为做正确的事,提高效能埋下了伏笔,为课程体系构建创造了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了基础。
   3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课程体系基本是严格按教学计划走,只在实习期或顶岗期与实际工程接触,此种方式的缺点是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进度脱钩;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可能因理论课未讲完不能到企业去实习;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生产可能是淡季,无岗可顶。
   有些高职院校的做法很可取: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开展职业岗位要求与能力分析后,对校外实训基地拟生产、已生产进度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使每一门核心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都与一个执行层岗位相结合,学院根据已定生产进度计划对实施性教学计划中课程的授课顺序进行微调,授课教师的授课计划、实际授课内容以及章节顺序与生产进度紧密联系,将学期小型化、多元化,化整为块,利用不同专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将一门课分成一个个小型项目来开展教学。较好的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了模拟实训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企业见习与顶岗实训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本质-接轨标准,对应岗位,实现实习预顶岗,就业即顶岗的高职培养目标。
   现阶段的大多数高职院采取的以校内全真模拟综合实训基地为载体,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全真模拟、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实现应用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保持同步正是校企合作模式下实现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基本保障。
   4 建立准职业人制度 强化学校服务地方能力
   企业首先是盈利性经济组织,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行为的首要目标与内在动力。工学结合是办好高职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学校应该给予企业本质属性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不能单方要求企业为学校做什么,而是要先考虑学校能为企业做什么,以服务求合作。其次,学校应当参照企业的生产安排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积极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教育,力争在顶岗实习前能把学生培养成能顶班上岗的“准职业人”。避开理论与实习之间知识的衔接矛盾,避开企业生产的淡季。
   很多企业在生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出于对安全生产和学生尚不具备顶岗能力的考虑,一些企业把学生顶岗实习当成一种额外负担。而准职业人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建立起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的能力均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铺垫。有些学院采取学院对接产业、专业系部对接行业、教师团队对接企业的三层对接法,层层设定对接的任务和职责,层与层之间互相协作,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院根据个别教师特长、学院的人脉关系穿针引线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之间架桥,教师发挥自身专业的特长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以横向课题的展开实质性、深层次介入企业技术以及管理工作;学生是横向课题开展到一定阶段后进入企业的附件之一,从而引发工学结合。
   笔者在对多所高职学院调研后,此项工作开展的较好的学院做法为:初期学院和企业合作建有公司或工作室,企业提供主要技术或设备,学院提供场地和辅助人员,运行初期学院不收取任何费用;中期工作室逐步进入轨道,教师成为主体,企业技术人员辅助,学生以学徒性质少量融入;后期工作室运行正常,教师是管理者学生以员工角色进入,一届带一届,如此周而复始运转,以就业实现了更近一步的创业。认真分析岗位职业标准,以项目导向课程,工学交替来组织教学,以真实工程模拟现场情景验证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能力为本,素质为先是很多高职院提出的口号。
   5 “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打造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开展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是在教职工中建立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理念更新,树立工学结合的职教思想;要想激励教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此事的关键是把教师平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参评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职称晋级的准入条件,开展由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品评的活动,并使之制度化;在校内形成“创精品、建精品、学精品”的教学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可以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影子工程”,充分发挥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技师等兼职教师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从笔者对多家院校调研的情况来看,要想充分发挥好兼职教师的作用,专兼职结合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院校单独把一门课程完全交给兼职教师来完成,从课程内容和兼职教师的职业背景来看,非常合适,可是学生的感觉是比校内最差的老师还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兼职教师到学院授课是他的第二职业,无论是备课还是管理学生花费的精力有限;兼职教师对目前学院推行的项目驱动、工作导向等教学模式理解不到位,不能将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情景被学生所接受;兼职教师课堂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上课过程中易随自己的工作经验延伸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学院对兼职教师的监督还浮在表层,不能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专兼职教师数量的1:1,并没有收到教育部当初设定这个比例的成效,数字上的符合并不代表质量的达标。收效较好的学院做法是由校内专任教师牵头与兼职教师一起进行课程的能力本位整体设计,在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将兼职教师带入的真实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应起来,授课按专兼职教师的特长展开,因为有了来源于工作任务调研基础上的课程标准和实施计划及要求,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好落实关就可以了。这种做法避免了由兼职教师独立完成的不保障、由专任教师独立完成的不真实。
   6 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技术与课堂不脱节
   众所周知,教材从编写到出版有一定的周期,这个周期最快也得一两年,在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就意味着生产当中实际运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规范与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之间存在脱钩现象。如果学校只是在教学方法、授课内容上去认真考虑任务驱动,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统编教材或校本教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编制工学结合型校本教材,核心课程均按照能力本位要求与实际生产运行层结合,按照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所需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新技术、新规范方面的调整和增删,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为加强教材的实践适用性,应尽可能吸收来自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加入编写队伍,构建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确定以实际生产需求知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社会执业资格标准内容为基本教学内容的课程整合改革思路来撰写校本教材,成熟后推广。
   7 发挥区域优势 开发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对于高职院也是必修功课之一,各校在开发特色课程时应结合当地主体经济发展、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条件、政府的导向等多个方面,比如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考虑到新疆是一个多地震区,就将抗震从建筑结构中单列出来,并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自编适合于新疆地区的建筑抗震教材,并将建筑抗震建成了省级精品课。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江苏省节能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到学院,将节能科技成果转化、教学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不但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完成了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广工作,经济效应也不容忽视。
   8 结语
   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最正确要做的事就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学生、家长、社会的共同期盼,课堂教学质量、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哪一个都不能轻视。就像是世界上出现锁以后就必然有与之相应的钥匙一样,问题与方法也是共存的。而如何找到最合适、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 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做事,教育的弯路不能在走了。
   参考文献
   [1] 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职业教育,2006年5期.
   [2] 郝克明:《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3] 吴晓玲:《高职高专一种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江苏高教,2007年6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