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职业生涯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诉求

浅析职业生涯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诉求

日期: 2010-7-3 14:59:49 浏览: 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 就业指导 辅导模式
   论文摘要: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因长期游离于应有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之外,导致就业指导收效甚微。基于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蕴,对照西方发达国家较成熟的就业理念与操作模式,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辅导理念与模式。
   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1.生涯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生涯”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一生的极限;生活;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进一步阐释为“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在西方,生涯的英文career词源,最早来自罗马字via—carraria及carrus,二者的含义均指古代的战车,后来又引申为人生的发展道路,又可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也指个人一生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位。可见生涯的内涵尽管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始终是指向与个人终身所从事的职业等有关活动过程。
   目前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生涯定义来自于美国舒伯(D.E.Super1976)的论点:“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舒伯的观点突出了生命全程和生活整体。因“生涯”一词本身含有职业的意思,在西方生涯与职业生涯是同一个单词,即“career”,在我国则翻译为“生涯”或“职业生涯”。因此可以说,人的生涯发展就是职业生涯的发展。
   2O世纪50年代初,西方许多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开始探讨职业行为与生涯发展的问题。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舒伯是生涯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及人格发展理论之大成,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系统地提出十二项(最后成形于1990年的十四项)有关生涯发展的基本命题。贯穿这些基本命题最核心的主轴是自我概念,认为职业选择的历程是自我概念实践的历程。同时舒伯(1953)还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建立、保持与衰退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从而构成了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主张和框架基础。按舒伯的划分,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建立期的转换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探索,发现自己及工作世界的认定,结合对个人需要、兴趣、人格、价值观、工作角色及能力的澄清,以便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
   2O世纪8O年代初,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后,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Su—per.1980;1984)。这个生涯发展观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之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横贯一生的生活广度和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该模型展示了人的一生将有“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及“家长”等六种主要角色的变化。舒伯认为,不同角色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某一角色的成败能带动其他角色的成败。人在各发展阶段所扮演的生活角色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因此,对在各个阶段职业发展与生活角色,进行适当的调配,对于人生的发展和成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利益驱动机制的渗透使得大学生承担的角色日益丰富,其社会角色自我选择的成分大大增强,必将面临一系列角色定位及调适的任务。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除了着眼于职业角色的学习和理解,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调适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相互促进。
   2.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意蕴
   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如何促进生涯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2O世纪70年代,不少学者对此加以思考与研究,认为教育应兼顾生涯的发展、态度和价值,生涯发展蕴涵着终身性、全面性、全程性、整体性、个别性、发展性等教育与辅导理念。基于此,曾任美国教育署长的马连博士(sidneyP.Marland,Jr.1971)提出了生涯教育这一新的理念。他认为“生涯教育是为全民而非部分人民的教育,它是从义务教育开始,延伸至高等及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它教育下一代在心理上、职业上及社会上的平衡与成熟的发展,使每个国民成为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及自觉有用的人。这种教育同时具有具备学识与职业功能、升学及就业准备,它强调在传统的普通教育中建立起职业的价值,使学生具有谋生能力。因此,其基本目标是培养个人能过丰饶创造、有生产价值的人生,这是发挥教育真实价值的整体构想”。这一理念从更广义上揭示了基于生涯发展理念的就业教育涵盖了学校的一切课程和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狭义地说,是指为帮学生进行生涯设计、进行个体的自我定位,确立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专门性课程与活动。
   生涯发展理论蕴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站在自我发展、角色发展、终生发展的高度研究问题。它从关注职业到更加关注人自身,从强调指导到更强调自我发展,完成了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这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是一次指导到多次反复指导的转变,是以个体生涯发展历程为重心到组织生涯、个人生涯相互作用的转变。生涯发展理论是目前广泛使用、有现实价值的重要理论,无疑应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心理学家出身的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蕴,极大地冲击已有的高校就业工作理念,对重新理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反思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走出就业指导的误区,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转变观念,树立生涯发展的就业指导理念
   生涯发展理论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立足学生,树立以生为本的指导观。生涯发展理论强调要以个人的发展为重点,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能得到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因而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成功就业和持续发展作为其工作的动力,实现以指导者为中心到以被指导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2)找准坐标,树立生涯发展的择业观。生涯发展理论最核心的主轴是自我概念,职业选择的历程,即自我概念实践的历程。毕业生在择业中,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比较突出,期望水平会受到其它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也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而不符合自己价值观需要,与自己的个性品质及能力不相适应的工作,必将影响个人潜能的有效发挥和自我价值实现。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中的自我概念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恰当地认识自己,在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提高就业质量和生活幸福指数。
   (3)关注个性,树立个体差异的辅导观。片面地将大学生的就业视为一个群体的就业而非个体的就业,不仅具有狭隘性,同时也有悖于生涯发展的理念。生涯发展视野下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以学生个性发展和生涯发展为本,突显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征。在工作中关注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职业目标,体现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4)强化过程,树立动态发展的全程观。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和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自始至终的教育过程,指导对象应面向所有学生。对各年级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从而帮助其在就业观、生涯规划等方面不断发展、成熟。向前延伸,可将职业生涯教育列入各阶段的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设计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向后发展,根据大学生职业选择呈现多次性的特点,就业指导更要从静止的职业观向发展的职业观转变,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就业力和发展力,树立动态发展的全程指导观。
   2.转变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的浅层次指导上,而人与职业的匹配、人与职业稳定平衡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层次指导则鲜为人见。因此,要有效发挥就业指导的功能,实现高层次指导的目的,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制来保障。
   (1)建立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当下高校就业指导往往只是充当就业信息的传递者和就业程序的培训者,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与反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转变单向的静态工作机制,形成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关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咨询、讲座、讨论、模拟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心理,解决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从学生身上获取关于就业指导的各种意见、建议,形成双向互动的有效格局。
   (2)建立资源整合的多元合作机制。当下高校就业工作往往只是孤军作战,缺乏必要的通力合作与资源整合,不利于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发挥。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必须转变一元工作机制,建立资源整合的多元合作机制。就业指导部门要扩大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联系,利用不同类型高校或社会专业指导机构,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就业指导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3.转变模式,建构分段式职业生涯辅导
   生涯发展理论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充实内涵,将生涯教育引入就业指导工作中,把就业指导的重心转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形成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1)加强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实施全程化生涯辅导。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使生涯规划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全程化系列必修课程,对象是全体学生,时段是整个学习期间,将大学四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就业指导。同时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就业能力的获取为基本原则,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使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及时应对社会变化和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实施个性化生涯辅导。就业指导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化生涯辅导,对其个性心理与职业适应进行科学的测定,在对其个性心理和职业前景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对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的规划和设计。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择业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己对理想职业的适应度,从而为职业生涯获得成功奠定基础。职业生涯辅导咨询可以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设在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从业人员须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和丰富的咨询工作经验。咨询中必须借助心理测量的研究成果与测评手段,测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兴趣和人格特征,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学生自我认知。
   (3)加强生涯规划队伍建设,实施专业化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辅导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为确保就业指导的实效,需要学校培养一支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队伍,只有实现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就业指导工作才能科学地、规范地发展。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辅导队伍不仅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还要通过引进心理学或从事职业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就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开展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