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日期: 2010-7-28 4:59:41 浏览: 2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就业指导观念短视、模式滞后、工作层次低和内容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素质、贯彻为地方支柱产业服务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高职的初次就业率56%,2004年为61%,2005年为62.1%。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不能适应就业的市场化形势,现状令人堪忧。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1就业指导观念的短视性
   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升格转化而来,办学时间较短,尚处于“增容”阶段,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争取生源、扩大招生规模上,即重视“进口”;有些老牌高职院校也受到新升格高职院校抢夺生源形势所迫,也纷纷在招生工作上给予更多关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相对倾斜,但对于“出口”,即就业方面,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俗话说:出口畅,进口才能旺。从学校长远发展看,对学生就业工作不重视,将最终制约高校自身的发展。
   1.2就业指导模式的滞后性
   2002年前一般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是“纯就业中心模式”,只设学校一级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直接对学生开展就业信息服务、指导与咨询工作。主要是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帮助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等。这种模式只能适用于毕业生很少、供不应求的情况。2002年以后,随着毕业生的增加,大多学校进行了改革,由“纯就业中心”模式改为“学校就业指导办+系部就业联络员”模式,校就业指导办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系部就业联络员则主要为毕业生提供教育、辅导、咨询等服务。这一模式较前虽有所改进,仍不能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亟待创新。
   1.3就业指导工作的低层次性
   目前,就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来说,主要由辅导员及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兼代,这些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任务多头,就业指导能力不强,管理人员更换频繁,队伍不稳定,大多没有取得国家正规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况。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原有管理机构的单纯控制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就业市场走向、分析预测研究、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因而这种状况是很难适应的。
   1.4就业指导内容的单一性
   现有就业指导模式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信息的发布等,就业指导缺乏总体规划,内容乏味,千人一面,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来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因而专业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从形式和手段上看,也是灌输多,互动少;请进来多,走出去少;一般化教育多,个性化指导少;坐等用人单位上门多,主动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少等,所有这些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强化实践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从表面上看,是历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结果,实际上则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结构、体制及就业途径不畅等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的调查,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是动手实践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职提高竞争力的砝码。我们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有62.2%学生认为“就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技能、能力”,当问“毕业生目前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有48.7%人认为“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因此,就业指导应围绕实践技能这个核心,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职毕业生,可通过以下途径:
   2.1.1围绕就业指导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学习期间开展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举办成功人士求职报告会、往届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追寻优秀毕业生成功轨迹的采风活动、开展招聘模拟活动等,增加毕业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和自信心,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2.1.2增加就业实践体验性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就业指导工作单纯依靠就业指导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配合,需要学校政策措施的配套。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并创新,特别是要改革目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偏的弊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改变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践性环节的经费投入,提供学生充分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的指导。
   2.1.3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学生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放到相关的工厂企事业单位中去,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寻找毕业设计课题,熟悉生产流程,接受工厂技术人员指导,实现学生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就业三者统一。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改变那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专,毫无高职特色的现状。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核鉴定,使之成为具有职业技能且被认可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特色,提高就业率。
   2.2为地方经济服务
   坚持紧密贴近地方支柱产业和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就业之路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以江苏扬州为例,从1978年至2006年,扬州产业结构呈现以下变化: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升有降,第三产业上升最为明显,从轻重工业的比例来看,重工业高于轻工业。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公布招聘信息,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制订产学研、校企合作的长期计划,使高职毕业生成为地方经济主力军。同时积极向外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联系,疏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
   2.3加强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诚信观教育
   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状,关键是就业观念的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应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广大的企业、基层是他们大显伸手的地方。学校必须围绕高职人才定位开展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并把就业指导与“两课”课程相结合,与专业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时间最多影响最深的专业教育渠道,全方位地渗透职业观特别是创业观教育。在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有39.1%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太大,有勇气的人才能创业”,具有55.4%学生认为“先就业,积累经验后再创业”,其余学生认为“人不一定创业”。因此,创业观教育任重道远,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将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诚信观教育也是毕业生教育中必须重视的方面,如“对毕业生毕业后频繁跳槽、任意毁约现象的看法”时,有10.7%的学生认为“很正常”,有l8.2%的学生认为“人向高处走,很正常,无须指责”。因此,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校树立良好的人才品牌信誉,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向,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宗旨。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对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83.7%学生认为“要加强就业指导”,有57.3%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阶段的始终,而不仅仅是毕业前进行”,有93.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经费、课时、人员等限制,目前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准备,同时需要无形的精神、心理准备,如对就业政策、信息、技巧等方面的熟悉与了解程度。因此,要让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一个层次,必须把握学生需求动态,这样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2.5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素质
   就业指导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可以从专职和兼职两方面进行,一是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也即称就业指导师。可从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中挑选一批工作责任心强、热心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充当;可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中分离一部分人来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与应用;也可从社会招聘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有条件的高校可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建立一支庞大的兼职就业指导队伍,也即称就业指导辅助人员;一方面是校内兼职人员,由院党委书记(或校长、院长)、系部党支部书记(或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等担任。另一方面是校外兼职人员。主要聘请著名教育专家和学者、企业家、成功创业者、高级职业指导师、心理辅导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等担任兼职指导师。这支队伍实践经验丰富、说服力强,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

返回顶部